譚勇
(重慶市萬州區雞公嶺幼兒園,重慶 404100)
幼兒階段的孩子年齡比較小,對外界很多事物持有新鮮感的同時具有極為強烈的探索精神,不僅如此,在此階段的幼兒學習及效仿能力都非常之高。身邊的人事物都是幼兒模仿學習的對象,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幼兒期間對幼兒禮儀禮貌進行培養的必要性。幼師與教師在工作職責上幾乎是一致的,對教學對象而言不僅是知識傳遞者與授予者,更是正面積極的引導者。由于幼兒心智發育尚未成熟,欠缺對禮儀禮貌正確的鑒定標準,所以,幼師在培養幼兒禮儀禮貌策略上,首先應當以身作則,從教師自身做起去發揚與展現優質的禮儀與禮貌,以問好為例,這是很多幼師培養幼兒禮儀禮貌的切入點,但往往這種問好僅局限在幼師與幼兒之間,幼師與幼師之間似乎規避了這種禮儀,以一種共識的態度去認為禮儀禮貌培養是針對幼兒而非幼師本身,這種狀態很容易將幼兒的禮儀禮貌行為代入形式化,發生在學校時介于教師的監督和環境要求,能夠配合教師自主進行問好,但走出幼兒園后便省略了這種禮儀與禮貌。所以,教師要想真正意義上透過自身來為幼兒提供良好禮儀禮貌的參照依據,必須自己也加入其中,將良好禮儀禮貌行為內化,而這種實踐落實方式更能從根本上杜絕禮儀禮貌培養過程中的形式化和理論化,即知道如何保持禮儀和禮貌,但不去作或根據條件去做,使禮儀禮貌的行為變成一種表演,沒有內化到幼兒的真實性格與生活當中。
在對幼兒進行禮儀禮貌培養過程中,往往禮儀禮貌培養是作為一種策略目標去對待的,或者說是一種教學任務更為恰當。但是“任務”完成的好壞以及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需要一個驗證指標去評價,但顯然,當前幼兒園在幼兒禮儀禮貌培養上缺乏有效的驗證指標,故而無法很好、有說服力的去證明幼兒在該養成策略的影響下具備了良好的禮儀與禮貌。換句話說,僅透過幼兒的表象是很難確定幼兒是否具備良好的禮儀禮貌,古語有句“鸚鵡學舌”,這句話在幼兒禮儀禮貌培養上是一個極為普遍的問題。特別對于那些聽話和愿意配合幼師引導的學生而言,僅從幼兒的外在表現上可能會認為他是有禮儀講禮貌的好孩子,但實則細細詢問幼兒這些禮儀禮貌行為的出發點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它的用處和價值在哪里時,往往幼兒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只是一味逢迎幼師的教學安排去照做,而這種現象顯然是不符合禮儀禮貌具備標準的。
由于幼兒年級小,看待事物與理解方式具有直觀化特點,所以,以理論的方式去講解禮儀禮貌的用途與價值,一方面幼兒不易理解,另一方面,這種邏輯性很容易使幼兒感到枯燥乏味,喪失學習禮儀禮貌的積極主動性。幼師可以先對禮儀禮貌培養項目制定出一個計劃,先將禮儀禮貌分成三個類別,語言類、行為類、思想類。再根據環境的不同對三個類別進行細化,如校園中語言、家庭中語言、生活中語言、請求幫助時語言、給予幫助時語言等,然后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邀請學生進行模擬,為了體現出具備禮儀禮貌和不具備禮儀禮貌的表現差異以及給人的不同感受,幼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1組學生按照禮儀禮貌要求去進行模擬,2組學生按照自己原本的方式進行模擬,然后讓其他同學對兩組模擬表現做出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哪一組令你的感到開心愉悅;你更希望加入到哪一組;從中受到了哪些幫助等等,讓學生從模擬實踐中去換位思考,通過強烈差異的對比和真實感受去了解禮儀禮貌的好處是什么,從而認識到禮儀禮貌的必要性。
講文明,懂禮貌需要從小抓起,上述兩個策略方式更加傾向于從幼兒學習主體的身份去制定,比較重視幼兒的個人感受,強調幼兒禮儀禮貌養成過程的自主性。但是理念的美好并不意味著執行過程順利和結果理想,畢竟幼兒階段的孩子無法脫離愛玩的天性,在自我修養提升過程中一旦缺乏約束將意味著失去了一層保險。所以,幼師在培養幼兒禮儀禮貌過程中除了發揮教師引導身份,教導身份同樣重要。教師可以針對禮儀禮貌的養成為目標為幼兒制定相關的任務,一方面為幼兒執行禮儀禮貌指定一個明確的方向和抒發渠道,另一方面在倡導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保障幼兒能夠得到禮儀禮貌養成上的相關鍛煉。
在禮儀禮貌任務安排上,幼師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首先,幼師可以從完善的方向著手,即發現學生存在的禮儀禮貌問題后,圍繞這個問題為核心去策劃課后任務。另外,幼師也可以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深入,從簡到難去落實課后任務,如每天早晚刷牙洗漱、完成刷碗一次、服務家長一次、幫助同學一次,每一個任務后面需要有被幫助人的簽名,以打卡的方式去完成任務,相互監督。
通過文章的探討了解到,盡管幼兒禮儀禮貌養成備受重視,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回顧以往的教學策略會發現很多的不足。針對幼兒園對幼兒禮儀禮貌養成策略,本文秉著完善的角度去進行了分析探討,總結出部分存在的問題,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主要在于普遍幼師過于重視禮儀禮貌的培養效果,從而忽視了禮儀禮貌在幼兒內在層面的培養。為了使提高幼兒園禮儀禮貌養成質量,讓幼兒除肢體和語言外,從內心上去理解和認同禮儀禮貌,重視幼兒學習主體身份是非常重要的。對此,文中結合問題提出了相關養成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領域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