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斌
(南昌市第十四中學,江西 南昌 330002)
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給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的很大的挑戰,這樣的大環境下,高中物理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當前,高中物理教學中,雖然已經融入進一些創新的內容,但傳統的教學模式仍舊有很大的影響,沒有達到很好的教育創新效果,教育創新理念不相符合,更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因此,高中物理教學中,老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增強物理科目的趣味性,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增強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學現狀以及高中物理課堂上實現創新教育的策略。
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就是學校,實際教學中,只有學校充分重視教學工作,才能不斷的推動教育的進步和發展,實現教書育人的主要目的[1]。當前,很多學校對學生進行物理教育的時候比較懈怠,不重視學生的認知能力,沒有形成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新課改的要求不相符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更會降低物理教學效果。高中物理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校領導的支持和重視,更離不開合理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方法的建立。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只要求學生學習物理理論知識,不能實現對學生思維的啟發,更不能提升學生物理知識應用能力。學習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做大量練習題,忽視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學生不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物理教學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2]。新時代下,老師應該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課堂上采取開放互助的教學方法。
物理與自然及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知識的存在,所以教師也需要注重物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進而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物理學習的能力和應用能力[3]。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十分普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聯系實際,通過現實生活中物理知識的應用來引導學生學習,鼓勵其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現實中的物理現象。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導入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物理現象來幫助學生探索物理知識,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到“摩擦力”一課時,教師在進行正式講課之前先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發現身邊的摩擦力都有哪些,然后對摩擦力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看自己的鞋底,鞋底都有凹凸的花紋,那么就問學生這么設計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提問學生知道車間機器轉動的部分安裝的滾動軸承有什么作用?等等,然后在導入本課時的重點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摩擦力的規律,同時認識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等。這樣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導入課題,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促進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有更深的記憶。
高中物理知識點更加抽象,尤其是運動以及磁場等知識,要求學生有很強的空想想象力。學習這些知識的時候,學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描述出來,體現在紙上,也就是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4]。因此,在高中物理課堂上,老師要學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找到鍛煉學生邏輯思維的方法,不斷提升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效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平拋運動”的時候,需要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在這兩方面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平拋中物體受到的力只有自身重力。物體的速度情況就比較復雜,物體拋出之后,不同時間物體速度的大小不同,方向也不一樣。為了準確的確定某個時間點的速度,就需要把速度進行分解,分成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物體拋出之后水平速度保持不變,垂直速度跟所受的重力有關。同時,學習平拋運動的時候也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斜拋運動,讓學生理解平拋運動和斜拋運動的區別和聯系,加深學生對拋體運動的印象,幫助學生構建拋體運動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物理基礎,同時還有一定的物理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學習。但是高中物理很多知識點比較復雜和繁瑣,課堂上如果老師還是單純的口頭講解,那么學生也不會有很好的學習效果,尤其是難度比較大的抽象知識,學生學起來會更有難度。所以,老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物理知識具體化,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屋里課堂難度得到降低,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例如,學習《行星的運動》這節知識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行星運動的狀態,老師可以在電腦上模擬行星運動的方式,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實現知識的簡化,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這樣的方法不僅僅可以加強學生對行星運動特點的理解,還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之中,提升課堂效率。
高中物理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學好物理對學生有非常大的作用,新課改下,一定要實現高中物理創新教育,提升物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水平,推動高中物理教學的發展,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教學中,老師要采取合適的手段,開展生活化教學,提升學生知識應用水平;培養學生抽象思維;應用多媒體教學,實現知識的簡化,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物理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