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倩
(新疆博樂市第八中學,新疆 博樂 833400)
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活動。首先是由眼睛對文字符號的感知,然后把信息傳入大腦進行復雜的分析綜合活動。它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還有興趣、情感、意志等多種心理活動,閱讀是以讀者和作者的知識、思想情感的撞擊??梢婇喿x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以上闡述我們認識到閱讀不但是精神食糧的來源而且是不斷獲取、完善人格的奇妙的過程。而現實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不善于閱讀、漠視閱讀,把閱讀看作一個過程,一項任務去對待。以我的教學實踐來看主要原因有: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過程過于程式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得不到自由,充分的發泄;老師對文章的解讀不到位,不能多角度的欣賞、品讀內容,啟發、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感受枯燥乏味;不能對閱讀進行科學的評價,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條經驗:
要想讓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熟、精、透,就需要教師統攬全文,找到適合學生學習、能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恰當切入口。如魯迅先生的文章在學生眼里:語言文白參雜,有點拗口,內容難理解,多半學生總是無精打采地去閱讀,這時教師就應從文章中挖掘激趣的元素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教《風箏》這篇散文時教師應統攬全文,站在文章主旨的角度用引發學生好奇心的問題來切入,如:“魯迅先生在我的心中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他具有剛正不阿,嚴于律己的精神,而在他兒時犯下了一個錯誤令他一生都深感自責,這是一件什么事呢?”于是同學們會帶著對偉人的好奇,一起回憶作者無法擺脫的愧疚,這樣導入更利于同學整體感知時能抓重點讀,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內容更利于學生對文章的品悟。當然切入口的尋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可以通過題目切入,如魯迅的《故鄉》,同學們不看文章通過題目即便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然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了到文章主要對現實的故鄉、回憶中的故鄉、未來的故鄉分別進行了描述并寄予了不同的情感。這樣學生自然從整體到局部去體會文章的內容。所以說選擇恰當的切入口就如庖丁解牛一樣找到文章的關節,不費余力,游刃有余地去解剖這篇文章,學生自然會感到一種得心應手的快樂感。選擇恰當的切入口就如老師給學生了一把打開求知大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學生自然會尋路探寶,感受閱讀帶來的無限的樂趣。
無論是文學家還是藝術家,他們都懂得揣摩欣賞者的心理,不會把一切都一干二凈的表現出來,總會給自己的作品留下想象的空間。否則維納斯不會成為世人心中美神的化身;吳承恩的西游記不會有精彩的續集;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不會給后人留下懸疑產生“紅學”的文化現象。所以學生閱讀時,教師應抓住文學給學生想象的機會,啟發引導學生去想象。如學習李賀的《南國》“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可引導學生想象出詩人以男兒自許,壯懷激烈,還有一種強烈的報國熱情;朱自清的《春》貯滿了濃厚的詩意,通過想象可以豐富春天的圖景;《中國石拱橋》用“盧溝曉月”讓學生在腦海中進一步美化石拱橋優美的身姿。提出來講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想象的空間,激發學生閱讀的情趣。
我曾經在《視野》雜志中讀到這一則有關教育的故事給我的啟發很大。故事主要描述了加拿大埃德蒙頓一所小學的拼圖課:課上孩子們帶來老師一個月前布置的拼圖作業,然后請大家談拼圖的體驗和感受。A同學說從內向外拼這種方法快,老師認為很好,就如面對陌生的城市用一張地圖比一條街一條街走的方法要好;B同學說我拼很長時間拼不好,所以請爸爸、媽媽幫忙完成。老師說很好,這體現了一種團結合作的精神;C同學說我用了很長時間沒拼出來,我心情急躁、煩悶,干脆把它裝起來,再也沒打開。老師說很好有時放棄也是一種選擇;D同學說我拼了一部分拼不下去了,不過我覺得包裝紙上的圖案很好看。老師說很好,誰也不可能事事成功,你沒有親手拼成,但你懂得去欣賞別人的勞動成果,這也是一種“迂回的成功”。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每個孩子都在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喜悅、無奈、失望……而老師總能從孩子的經歷中,找出值得珍惜和體會的哲理。可見尊重孩子的個體體驗,才能讓學生真實的表達自我,這樣才能給學生樹立自信,引導學生深入邁入學習之中。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習慣于讓學生服從教師,聽信書本,習慣于讓學生說一種聲音,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壓抑學生自由的創造精神,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從本質上講閱讀應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認識和創造過程。讀《社戲》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感受到故鄉的景色美、人文美、童年美。讀《登上地球之巔》讓學生感悟到集體的力量,中國人大無畏挑戰艱難的精神,人類挑戰極限的精神,這樣學生對作品做出個性化,創造性闡釋與解析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認識,完成了自我解讀,自我營造和自我完善。因此,教師在個性化閱讀培養中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閱讀環境和氛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造與創新的空間,給他們討論、辯論以及充分表達自我見解的機會,讓他們在發現、討論,申辯中張揚個性,發現自我,從而體現出創造的快樂。
當然閱讀興趣的培養并不僅限于此,還有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讓學生體驗閱讀的快樂,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就讓我們喚醒學生的心智,讓學生在快樂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