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于
(興隆臺區遼河佳苑紅星幼兒園,遼寧 盤錦 1240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以禮待人、微笑與家長溝通;以積極、耐心的原則與不同類型的家長溝通;以誠相待,以心換心與家長溝通;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教師應耐心輔導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
但由于教師和家長之間教育觀念、思考角度不同,常常會引發一些矛盾和沖突,許多老師抱怨現在不光孩子難帶,家長也越來越難伺候了;許多老師感嘆家長眼里只有孩子沒有老師,無法與家長正常交流和溝通。家長工作難做,許多老師感到很無奈。家園合作能否成功,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效果如何。那么,幼兒園教師該如何有效的與家長溝通呢?老師應采用靈活的溝通方式、方法,策略性的針對幼兒的實際和不同層次家長的教育需求,溝通方式因人而異,為溝通渠道的暢通努力。教師能發揮積極主動性,拓展思維,靈活地實現與家長的有效溝通,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家園工作才會更融洽,更和諧,更有序地發展,共同搞好家園共育。
尊重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之心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爸爸媽媽眼中,孩子們聰明可愛,是最棒的。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理解家長的心理狀態,公正客觀的評價每個孩子。我們應相信每個家長也都是在為自己的孩子的成長而努力,我們教師一定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關心愛護每個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尊重家長,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教師不可擺出一付教育權威的架子,或明或暗地對家長進行旁敲側擊,使家長不愿接近。如請家長到園溝通有關孩子的問題時,不論在任何情況,我們應主動熱忱地迎接家長的到來,這樣可以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使溝通有個良好的開端。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我們教師若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系,給家園溝通設置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又如有時候,我們經常會埋怨“某某”家長不來參加幼兒園的活動,不幫我們收集資料、很少與老師見面、溝通……并把這類家長歸為“不配合者、不支持者”,而漸漸地忽視和遠離他們。其實,我們老師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家長們都有自己的工作,下班后,又要忙于繁瑣的家務,空閑的時間本來就不多,而現在有些單位的請假制度的確很嚴。因此,家長的“不配合、不支持”也是情有可原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尊重家長、給予理解,而不是心生埋怨。那么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人與人之間多一些交流和溝通,工作就會多一些溫暖和關愛,生活也就多一份情趣和色彩。真誠的態度、愛的感動會使溝通獲得更好的效果。
與家長溝通是一門藝術,是需要講究方法的。注意在表情、體態、語言上支持、鼓勵家長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家長感到教師是真誠的,從而愿意與教師進一步交換意見。現在,我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和家長溝通,取得了家長的理解、信任、支持、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在各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總之,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主要靠幼兒教師做出努力。教師常常要換位思考,善于與不同類型的家長相處,遭到家長誤解時教師要保持冷靜,善于自控;遇到矛盾時,教師要主動反思,為暢通渠道做出努力。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關鍵在于教師與家長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關系與親密感情。而這種關系與感情的建立首先取決于教師的態度與行為:對孩子的關愛、對工作的責任感、對家長的尊重和理解。當家長感受道教師喜愛并關心自己的孩子時,工作盡心盡責時,自然的產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師,心理上的距離自然消除,從而樂于與教師接近,愿意與家長溝通,家長與老師的關系會十分融洽。只要每位老師都能熱誠地接待家長,每位家長都會滿意而來,滿意而歸。如今,幼兒園教師年輕化,有些尚未有為人父母的體驗,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出現分歧,這就要求老師了解父母的角色,你不妨從自己父母身上汲取所需,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時難免會遇到一些摩擦,磕著、碰著在所難免,但作為家長在接孩子時感到驚訝,感到心痛是一定的,有些教師會表現的若無其事,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這樣會使家長覺得教師不關心自己的孩子,對工作不負責,從而影響家長與教師的關系。不利于家園聯系。如果老師能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他們,或換位思考:假設受傷的是自己的孩子,那么你就會理解家長的態度,你的對待態度也會很不同,那么家園溝通就會暢通無阻。所以作為老師,時刻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思考,只有尊重家長,才會贏得家長的尊重,說不定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然,和家長溝通是一個深奧的問題,我所了解的只是一些皮毛。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注意多種溝通方式的互相補充,靈活運用,就能提高工作成效,取得家長的滿意和信任,從而使我們的工作得到更多家長的良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