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晨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我國地域面積廣闊,少數民族眾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得我國的民俗藝術多種多樣,內容豐富。最近幾年,隨著我國設計的蓬勃發展,藝術設計教育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更多的學者認為藝術設計教育不僅要接受西方設計理念,同時也要融合我國傳統民俗藝術,兩者相結合共同促進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與進步。
目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無特色可言是最普遍的問題,主要是由于以下幾點造成的:1.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缺乏高素質的民俗藝術教學,不管是師資力量還是學院對民俗藝術的研究力度,都極度匱乏,因此很多高校不敢盲目行事,一直不敢踏入民俗文化領域。2.現階段的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眼界太窄,雖然很多院校認為民俗文化非常重要,但在教學理念上并未認識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也沒有做到將民俗藝術資源納入教學中。3.高校藝術設計課程受西方教育體制影響深刻,總是習慣按照西方課程內容和方式開展教學,造成了“忘本”的教學問題。4.教學中缺乏實踐教學。藝術設計教育具有較高的實踐性,目前很多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課程并未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實踐的缺乏使很多學生難以在生活中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
首先將民俗藝術設為必修課,教師需在掌握各專業方向的基礎上增設民俗藝術課程。第二、將民俗藝術內容融入專業課教學中,教師需以實際教學情況為依據將民俗藝術元素融合到專業課教學中;例如學習平面設計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收集民俗藝術中的素材,主要涉及到刺繡、剪紙等元素。第三、增開專題講座。民俗藝術的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只有對民俗習慣和歷史文化均有廣泛的了解,才能深入認識民俗藝術,因此高校還需增設一些必要的選修課,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民俗文化;也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藝術大師來校開展講座,以提高民俗藝術的感染力。第四、開展校外考察,民俗藝術與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不應局限于教室,要鼓勵師生走出校門,走進村野了解民俗藝術底蘊。
民俗藝術資源以民俗文化美學特征、設計理念簡潔、造型夸張、民族色彩明顯、視覺美感天然質樸及設計手法千變萬化為主要表現特點。由于民俗藝術品的種類較多,因此造型理念和審美意向取得的成就也較大,這寫都可以作為藝術設計教學的元素加以融合。例如:某些民間藝術品形式簡單,造型夸張,所表現的感覺極其質樸粗獷。就像鄂倫春族的樺樹皮鑲嵌畫為什么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原因是它所表現出的民俗藝術和情趣。高校在開展藝術設計教育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民俗作品的藝術魅力,對其藝術情趣和精神加以探究,促進學生設計元素的積累,這也是拓展學生設計視野的重要方式。簡言之就是要求教師找到民俗藝術資源與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相融合的切入點,進而實現兩者之間的完美融合。
首先、培養專業教師。對本校教師實施有計劃的民俗藝術培訓,使之既具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又具有民俗藝術研究經驗,同時掌握一定的民俗藝術技藝。教師具備了這些條件在無形中就會將民俗藝術融入到藝術設計課堂上。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就會增加對民俗藝術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次、編寫民俗藝術教材。學校應組織學成歸來的教師組建一個民俗藝術研究機構,大家共同研究并梳理整合所學的民俗藝術,采用現代設計理論知識將其編寫成民俗藝術理論教材,用于教學中會事半功倍。
要想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民俗藝術的重要性及魅力,必須適當開展課外實踐教學,強化民俗藝術的熏陶力。一般課外實踐內容分為:欣賞民俗藝術和演繹民俗藝術。學生通過欣賞民俗藝術能夠更直觀的看到民俗藝術的表現形式,使之能深刻了解到民俗藝術的形式并增強臨場發揮能力,學生的感受更真實,近距離的接觸使學生對藝術的敬畏心理更強。而演繹民俗文化則與觀看的角度大不相同,學生從角色轉換中能更深刻的感受到民俗藝術的內涵,教育效果更深刻,更直觀。這種課外實踐方式教學,能夠活躍學習氣氛,言傳身教的教育形式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層面,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能更好的將民俗藝術資源融合到藝術設計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民俗藝術與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融合對學生而言意義非凡,不僅能夠提高藝術設計的教育質量,還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現階段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將民俗藝術與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融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逐一實現。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民俗藝術,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完善高校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為社會培養更全面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