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健,王海艷
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10
潘文國在2012年提出,真正適合中國翻譯需求的翻譯理論只能建立在中國自身的翻譯實踐和文化傳統之上,以此解釋漢語特色、中國文化特色、中譯外的特殊要求、標準及其方式[1]。文化典籍是中國語言及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因此中國翻譯話語重構與其傳譯研究密不可分。
中國翻譯活動迄今已經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南北朝時期,菩提流支將中國的《大乘章義》譯為梵文,之后翻譯對象逐步擴大,主要包括佛經、歷史、藥物等。在這兩千多年的歲月長河中,中國學者翻譯了大量作品,為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的翻譯理論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最早的譯論是三國時期佛經翻譯家支謙提出的“翻譯不易”,之后各個歷史時期很多優秀的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譯心得和理論。
但近百年來卻由于中國學術片面追求“西化”,導致中國傳統譯論基本上處于“邊緣化”、“失語”的狀態,任其長期發展下去,只會造成中國翻譯本土概念的丟棄甚至完全喪失。
(1)漢語的語言及文化特色與其他語言之間存在極大區別,要求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
對翻譯工作者來說,語言類型不同往往給翻譯實踐活動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不同的翻譯實踐,對理論研究有不同的要求,從而產生不同的理論[2]。無視這種差別,用印歐語之間的翻譯活動產生的理論來進行中文與印歐語之間的翻譯活動,就一定會衍生眾多問題。在文化典籍傳譯實踐中,譯者多從西方視角展開研究,更多的是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習慣和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自我,失去了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另一方面,語言是特定文化和歷史發展的產物,漢語的形成與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及歷史息息相關,打上了深深的中國文化的烙印。換而言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漫長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中國的語言研究和文化研究傳統一定會映射到翻譯理論上,從而產生與別的語境下產生的翻譯理論不同的表達方式。
(2)翻譯理論從本質上講就是話語權,建立適合中國翻譯需求的理論即是取得中國翻譯話語權,在國際譯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國際話語權是主權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力。國際話語權對于主權國家在國際上使用自己的話表明立場、表述觀點與傳播文化至關重要。適當利用其他語言以譯語形式向國際社會傳達自身訴求、傳遞文化等是國際話語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外傳播中的翻譯活動,是提高國家國際話語權的有效手段和方式。這種翻譯活動,并不是簡單的停留在傳達層面地對話語信息進行的一種傳輸活動[3]。因此中國需要形成獨立、完整并被世人普遍承認的話語體系。
雖然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國家綜合實力大增,但是仍面臨著現有話語體系影響力微弱、難以在世界話語中取得相應地位的局面。西方現代文化強勢,我國仍處于較弱的話語權格局。這種格局使我國形象被有意扭曲,我國文化也受到西方輿論肆意攻擊,使中國話語發聲無力,難以被國際社會真正理解和認同,這種文化偏見和意識形態差異阻礙中國的發展。翻譯是文化傳播中重要一環,建立適合中國翻譯需求的翻譯理論就是取得翻譯話語權,在國際譯學中發出中國的聲音,凸顯漢語主體性,展現中國話語的特色和中國風采,擁有一套能讓世人聽懂信賴的話語體系,爭取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加深中國元素對世界的影響和意義,同時也促進多元話語共存,打破國際話語單一化桎梏。
在重構中國翻譯話語的過程中要以中國傳統譯論作為基石,擺脫西方理論的束縛,重新回歸中國語境。中國在幾千年豐富的翻譯實踐中產生了一脈相承的翻譯理論。早在三國時期佛經翻譯家支謙就提出“翻譯不易”;東漢時期釋道安進一步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理論;嚴復的“信、達、雅”一直為很多翻譯家孜孜以求;朱光潛認為翻譯宗旨是“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將翻譯分為三個階段;錢鐘書提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強調在翻譯中既不能露出生硬的特點,也要保留原文的風味。傅雷強調翻譯中應力求“神似”,而不是“形似”[4]。我國翻譯理論表現出中國翻譯文化的本質特征:其理論基礎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美學觀”; 理論體系是中國本土的“和合生態文化觀”;實踐原則與方法則是體現出中國人文特色的“現實功用觀”[5],以此作為中國翻譯話語重構的基石,促進中國翻譯學發展,傳播中國文化,提高國際話語權。
文化典籍傳譯實踐中創新中國翻譯理論是必然選擇。因為對翻譯實踐來說,語言及文化之間巨大差異不容忽視。無視這一實際,用千篇一律的翻譯理論去指導翻譯實踐,一定會困難重重。因此不能簡單粗暴地套用西方的翻譯理論,而是要創新中國翻譯理論,建立符合漢語特色的譯語話語體系,掌握話語主動權,最終實現對外傳播。廣大學者需要立足于中國文化,以典籍傳譯實踐為載體,堅持對本國文化的自信,結合對本國歷史、文化研究,創新中國翻譯理論實踐,重構中國翻譯話語。
文化典籍的傳譯為重構中國翻譯理論提供了實踐基礎。而文化典籍深深地植根于華夏大地的文化和歷史,印上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痕跡,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也就是說,文化典籍的傳譯離不開對中國歷史、文化、語言研究,這些語境研究會映射到翻譯理論上,產生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表達方式。
語言的多樣性要求不能以一種翻譯理論來指導所有的翻譯實踐,西方翻譯理論也是如此。跳出西方條條框框,立足于中國語境,重構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翻譯理論的重構要展現中國特色,傳揚華夏精神,展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使世人欣賞中國之美。
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意識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文化典籍傳譯研究更注重平等、雙向的交流。因此,亟需確立文化自信,結合翻譯實踐,最終重構中國翻譯話語,贏得世人的理解和欣賞,推動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