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石會中學校,重慶 黔江 409012)
文化的發展不僅在于創新還需要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各種文化發展的根基,在尋求文化突破與創新時,更不能忘本、忘源。傳統文化對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懷有積極作用,且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內容也大部分與其相關。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接受學生相關的語言知識,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要結合教材內容適時開展傳統文化滲透。讓學生可以感悟傳統文化的內涵與魅力,意識到傳統文化對自身發展的作用,進而積極主動的學習傳統文化、吸收傳統文化。
第一,有利于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單單存在于古文、古詩詞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愛國情懷、感人的親情、誠摯的友情等都屬于傳統文化。這些情感對健全學生人格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探討、感悟與體驗這些情感可以讓學生發現自身不足,實現人格完善。
第二,有利于中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傳統文化的底蘊深厚,涉及到思想、語言、文字以及我國傳統藝術、民俗,例如京劇、武術、書法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的滲透傳統文化,能增強語文教學的深度,還可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
第三,有利于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初中語文教材中不乏涉及到愛國主義的文章,這些內容的講解與學習可以增強學生對本文民族文化的認識與了解,提升民族自信心。當學生從中領悟到我國人民的智慧、傳統文化的魅力之后就會增強民族自豪感,為作為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依據,其是按照中學生的認識水平與身心發展程度來編寫的,這其中也包含著很多傳統文化的內容。中學生正處于了解社會樹立各種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對教材展開深入剖析,尋找到其中所包含或隱藏的傳統文化。然后明確教學活的切入點,適當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以人教版《論語10則》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論語》是我國儒家文化的代表,更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直所推崇的文化。其中的一些觀點在當今社會也適用,尤其是其中的“仁”“禮”十分適合對中學生開展教學,以幫助學生樹立仁愛、禮儀的思想觀念。教師在完成了常規教學任務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們閱讀《論語》中的其他內容,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傳統文化之美。還可以就某一個觀點組織學生們展開探討,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加深對《論語》的認知,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教師們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改革與創新,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提升教學效果。在語文教師確定了傳統文化滲透的切入點之后,就要明確采用何種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活動,以保證傳統文化滲透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阿長與山海經》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中的視頻功能吸引學生學習。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播放一些出自山海經的被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例如“精衛填海”、“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夸父逐日”。這些內容可以良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并且在圖文、視頻的輔助下教學內容也更加豐富,學生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較高。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優秀精神品質,在中學生教育培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不但要注重理論學習,更要注重學生精神培養。促使學生將這些精品質落實到實踐中,切實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達到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目的。
以《傅雷家書》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結合該內容可以引入相關的《弟子規》、《三字經》,深入講解“孝道”文化。然后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實際行動來踐行這一要求,例如可以給父母寫一封信,來表達對父母的關心、感恩。還可以號召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關心父母,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理解父母的辛勞,用自己行為踐行孝道。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傳統文化滲透。要研究教材找到傳統文化滲透的切入點,并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最后還可以組織實踐互動用傳統文化指導學生行為。促使學生感悟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作用,在自己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自覺的學習、踐行傳統文化的要求,實現自身素質與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