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師范大學,新疆 伊寧 835000)
城市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人們對于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僅是滿足生活需要這么簡單,藝術性、設計感是當前人們對于環境設計最緊迫的要求,對環境藝術設計類的人才,需求呼聲也越來越高,這就對我國開設環境藝術設計類課程的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我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存在很多問題與教學困惑,基礎課程的教學仍然延續傳統的教學方式,亟待創新。
環境藝術設計包括室內設計與室外設計兩方面,室內的光影、陳設、空間布局設計,室外的綠化景觀、公共空間設計、便民設施等,都屬于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授課范圍。學科涉及范圍廣,多種學科融合,具有其特殊的復雜性和雜糅性。因此,環境藝術設計類的學生不僅要學習本專業的基礎課程,比如一些相關的基礎設計軟件,還要接觸美學、植物學、繪畫、文學等人文氣息濃厚的學科,因為環境設計是為人服務的[1]。隨著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普及和發展,現代對藝術設計苛刻的特征變得越來越突出,它是理性工程和感知藝術的完美結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根據市場需求而迅速發展的,是基于復雜學術背景創建的多方向綜合學科,盡管市場需求方向明確,但設計教育的狀態仍然存在很大區別,優化人類住區環境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使命是變得尤為重要。
市場在不斷變化,社會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可是在高校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課程教學教室中,教材與教學內容卻很久沒有更新,學校與教師不注重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學生所學的設計理念嚴重滯后,缺乏與時俱進的時代感,還未步入社會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一旦失去了市場性與時代性,那么教學將變得毫無意義。我國高校應積極探索新時代下的課程創新,注重推陳出新,找到適應國情校情學情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方法,積極改革,提升基礎課程的市場競爭力,使學生畢業就可以成為環境藝術設計的有用人才。
當今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注重迎合市場,忽略了藝術設計本身是注重創新設計與邏輯思維培養的,教師只注重設計軟件的運用,忽略了設計本身的設計性與藝術性,本末倒置,得不償失,這樣的教學到最后只會培養出設計的工匠,而不是創造者。環境藝術設計的長遠發展,軟件運用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設計理念與人文、審美、創新思維的培養與提高。目前的畢業生通常設計創新能力較弱,而環境設計畢業生則很難制作具有較高藝術和技術價值的環境設計作品。
設計作品不但要滿足基礎的使用功能,人文素養和藝術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以后會成為設計師的環境藝術設計高校學生對自己有更高的文化素養追求。高校培養環境藝術設計人才要注重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加入人文、文學、美學等藝術課程,在實踐課程中,著重培養學生對設計項目人文、生態、環境的調查研究,細致專業地對所調查的進行整合,然后在設計作品中體現出來,通過理性設計表現感性理念,設計出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的設計作品。
傳統的環境藝術教學一直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延伸,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時代的發展下,明顯顯露出學科之間的關聯性。這就需要高校在基礎課程的設計上,進行全面細致的培養,使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對環境藝術設計所涉及的學科知識進行系統規劃,在頭腦中建立自己的設計“資源庫”,環境設計培養的是運用人文生態美學理念,加之專業的設計技術,呈現出符合現代審美與實用相結合的設計作品。
環境藝術設計的主旨是設計出人、自然、環境、生態和諧統一的完美棲居地,所以要求設計師對設計的整體有一個系統的把控,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應考慮到整體環境、文化特征、功能技巧等許多方面,以便設計的每一部分和每一步都成為環境設計系列的一部分。具有不同內容的建筑物,景觀和環境形成了有序而系統的組合,既具有表現力的圖像形式,又具有固有的整體精神。因此,在該過程的基礎課程階段,學生應該能夠樹立創新意識,培養藝術個性,引導學生進行更多創造性的思考,解放設計思維,并學習如何使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基礎環境設計教育不斷完善和發展,同時需要學校的基礎教師結構,以加強和提高專業的可持續性,并在相關領域加強綜合知識培養[2]。環境藝術設計應實現各專業的相互滲透、銜接和結合,有利于環境藝術設計教育體系的形成,建立具有學術、人文藝術等具有意義的科學技術教育體系。
環境藝術設計是服務大眾的基礎設計專業,具有創新性、時代性、多學科融合等專業學科特點,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理念就是通過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滿足實現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環境的理想[3]。因此,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也很全面。環境設計專業必須協調和改革科學、技術與藝術之間高度集成的環境關系。目標是通過各種專業人士的分析、比較、前景和假設,在基礎設計教育和設計人才教育模式的新時代吸引更多的藝術教育者,加大力度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為國家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