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警官職業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在易學理論及“儒”、“釋”、“道”思想的影射下,八卦掌形成了以“順”為核心的美學理想,“順”即為自然美,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心靈深處的美學感悟。“順”是哲學的范疇,是各種陰陽對立因素達到協調的狀態,是處理矛盾對立兩極的基本準則。“順”的范疇,是人們文化思維意識在美學領域的體現,并廣泛的滲透到各種藝術領域審美理想中,自然也包括武術的特色拳種八卦掌。
“勢”為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范疇,有關“勢”的論述最早見于中國的書法,而后引入文學領域,此后“勢”作為論書、論畫、論詩、論戲等形式的現象就習以為常了。武術是以中國文化為指導思想的,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與書法、繪畫、戲曲等可謂一脈相承,在武術中的各個拳種都滲透著“勢”的美學意味。作為傳統美學范疇的“勢”所傳遞是內外沖突所表現的“力感”及給人強烈的動機,透視出“陰與陽”的哲學思想。“勢”是注重內蘊生命力的,依附于藝術本體而具有生命流動性的。武術中的“勢”是以“形”為基礎的,更加有勁力變化及手眼的相隨,武術中的“勢”可以理解為動態的“形”和靜態的“形”。
“拳勢”又稱“把勢”,拳有定勢,但用時卻無定勢。武術中的“拳勢”本身就吸取了傳統美學有關“勢”的思想,所以武術各拳種套路始終講究連綿不斷、勢勢相連、氣脈相隨等。武術中有“靜態勢”和“動態勢”之分,靜態勢表現為肢體平衡、整齊一律、均衡對稱柔和美,動態勢表現出行云流水、剛柔相濟、連綿不絕的生命之美。
八卦掌的“拳勢順”表現為“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后攻其不備”,“勢順”則拳路通暢,勁力相隨,則重心穩定處于安全之處。“勢不順”則拳路受阻,勁力不暢,重心不穩處于不利之態。正如歌訣中“進退退進隨機勢,只要腰腿巧安排”,由退而進或由進而退,皆借助于腰和腿的巧妙安排,才能隨心所欲,得到有利之勢。
八卦掌的“拳勢順”,還表現在演練拳法之時的豐滿、渾厚、飛動之感。其一,表現在演練八卦掌時套路本身的順暢之感以及演練者在運動之時所傳遞出來的勁力和威勢之感。其二,蘊含著“視覺的張力”的審美特征,既包括在走轉中所表現出的空間“靜力感”,也滲透著空間“運動感”,這種特征為二者的結合體。所以八卦掌的“拳勢順”就是基于八卦掌的特殊之處,是以攻防技擊融入到走轉變化的拳術,因其走轉變化之快,故而彰顯它的特殊之處。故而其拳勢具有“流動感”,連綿不斷的步法、巧勢起伏的身姿、奇異多變的拳式以及飛動的氣勢等,都為八卦掌的拳勢之順也。
“勁力”又可稱為“氣力”,其表現形式可以被人所察覺,勁力的順暢是指用力的大小、方向、速度、長短等達到的一種協調的狀態。在書法欣賞時,更多的美學大師會使用“勁力”描述書法家的點、畫、線、條,如書寫時講究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點畫勢盡,力收之”等。“勁力順”是書法家們練習和欣賞書法時,所要表達的一種對于書法整體的內在靈動感。對于中國武術來講,武術中“勁力”或“氣力”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套路的演練及技擊格斗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在神韻和外在形式的張力之中。
八卦掌的“勁力”之順,首先體現在用力順序,在這體現在用力的“度”。其用力順序八卦掌講究“力至于發,發之以力;力之來,成之于手,主宰于腰,輔助于足,八卦掌之使,其用力由脊而肩、而臂、而指”,所以手之根在于腰,身之本在于足。其用力的“度”表現于用力不足,則筋骨松懈;足則骨節張開,其力必厚,非一般的著力可達到這種效果。并且保證意到力隨,又不可無存力,否則必難變化,正所謂“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但又不可過力,過力收則難。所以八卦掌的“勁力”輕則喻于游絲,重則喻于泰山,故有“一羽不能加,猛虎不能遏”之言。用力輕則手足輕靈,變轉自如,有如蜘蛛游網,蜻蜓點水之意。所以其外體雖輕,而其聚精會神,氣貫四肢百骸,實含有百倍剛毅于骨內,所以用“輕則輕于游絲,重則重于泰山”,來闡明精妙之境。
八卦掌的“勁力順”主要還是表現于技擊格斗之中,在與人打斗較力之時,須切忌勁力使用之法。“發招時須有存力,不宜使全力泄之,人拒我柔之,人變我亦變,人走我亦走,人側我趨正,人前我直穿,人高我低,人低我斜,務使不得力于我,我要得力于人。”倘若我動若有含蓄力,不可用之過猛,猛則遇空即失。用力不可先足,先足無繼續力。力之初發用五成,見其根拔身懈,再續力四成。如此,人不足而我常有余,變招自靈,進退必利,乃為常勝之道。且動之力由斜以求正,由曲以求伸。
八卦掌的“勁力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及“守柔處雌”的哲學思想的體現,八卦掌在技擊和勁力的運用講求柔化,不以氣力勝人,利用動作的輕松和諧,“外操柔軟,內含堅剛”。正是如此,方能體現出八卦掌給欣賞者一種拳勢流暢、神采氣定的美學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