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61)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普通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開始轉向培養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加強實踐教學能力。但是大多數高校的公共管理專業不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比較薄弱,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學生在就業競爭中與其他專業性和實踐性更強的專業不具備更多優勢,影響畢業生就業水平。
公共管理專業的就業方向是政府管理部門,主要目標是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但是這個具有潛力的朝陽專業卻沒有較大的社會需求,因此當前的就業率不如那些熱門的服務專業、建筑專業、計算機專業以及金融專業等學科。并且該專業的就業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次是該專業的專業就業率較差,大多數公共管理專業的就業畢業生中極少有從事公共管理工作的機關單位人員,而且考研、考公務員的畢業生也較少,致使該專業的就業率或者升學率較差。
由于公共管理專業開設時間較短,社會和企業對于公共管理專業沒有過多的了解,企業在進行招聘的過程中大多招聘會計、建筑工程、計算機軟件、市場營銷等熱門偏向理工類的專業,社會中并沒有太多適合公共管理專業的崗位,既是有公共管理專業適合的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企業也只會要專業性和實踐性更強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和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對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考慮較少。
隨著高校擴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學習公共管理專業,該專業的畢業生也在逐年增加,因此該專業的就業競爭就會加大。而且,企業更愿意要雙一流、985、211 等知名高校的該專業的畢業生,因此對于其他本科或者專科的高校該專業的競爭壓力就會變大。其次,本專業內競爭壓力也會變大,對于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專業的學生,企業更愿意接受學習成績好、實踐經驗豐富、管理經驗豐富的學生,這對于普通畢業生的競爭壓力就進一步增加。最后,存在就業歧視問題,就業歧視主要表現在學歷、地域、性別上,學歷上文已經提出,企業更愿意接收知名高校的學生;在地域上,企業更愿意接收本地的學生,一些大型企業更愿意接收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省市戶口的學生,影響畢業生的流動;在性別上,雖然現在國家規定禁止性別歧視,但是企業單位還是會隱晦的表示不招聘女性,即便招聘女性在職場中也會出現對女性的不公平對待。
公共管理專業由于是新興專業,國家為了發展專業,對高校開設公共管理專業給予政策支持和降低門檻,而且高校自主辦學,教育部對于大多數高校特別是省屬高校難以控制,導致高校紛紛開設公共管理專業并進行大量招生,該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已經遠超當前社會所需求的數量。而且我國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和公務員制度建設發展緩慢,政府部門和機關單位大多都處于精簡人員階段,本身企業就已經處于裁員階段,對于人員的需求就更加縮小,因此大多數企事業單位為了控制人員流入抬高門檻,施行考試入編制度,并且由于社會需求不多,導致公共管理專業供大于求,而且這種情況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公共管理體制與人才實際需求脫節造成公共管理專業就業困難。
當前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個高校有各個高校的方式,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專業教學模板。由于公共管理專業內容覆蓋面較為廣泛,大多數高校都在根據已有的學科基礎來設置該專業的課程,而且公共管理專業大多依托經濟管理專業設立,在學科設置總體上來看更是文理兼有,導致學生學習的內容較為雜亂,學生既要學習行政學、社會學,又要學習會計學、統計學、線性代數等。而且該學科的教材更新速度緩慢,還有一些教材選擇他校教材,教研室并沒研究出符合學校和專業特色的教材。同時,大多數高校的教學實踐基地缺乏建設,學校對于該學科實踐重視度不足,在實踐選擇方面與經濟、金融類相似,并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其次,由于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科設立較晚,教授公共管理的教師大多都是從別的學院相似的專業調轉為該專業,或者是其他專業的研究生畢業生直接進行該專業的教學,導致該專業教師對于公共管理學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在該學科理論知識的講授上還存在欠缺。而且大多數教師沒有經歷過該專業的實踐培訓,缺乏公共管理方面的實踐知識和實踐經驗,導致該專業的實踐教育不能起到有效的針對性的作用,影響公共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效果。
首先在學校方面,一些高校對于招聘會沒過多的重視,導致來校招聘的企業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一些有詐騙情況的企業,對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損害。而且學校缺乏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就業能力培訓,導致學生不能清晰的認識自己的定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其次在學生方面,一些學生忽視自身能力和素養的提升,而且對于公共管理方面的證書缺乏了解或者認知,導致畢業生的自身能力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而影響就業。而且,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學生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對于自身的就業期望值過高,過分關注企業的經濟利益、工資收入、工作待遇和工作環境等,但是這些條件不能通過短時間的面試來進行了解,從而片面決定對企業的認知,導致自身不能謀求合適的職業。
提升生源質量。高校應該在招生方面擴大宣傳,吸引更多的優質學生報名。為社會屬性優質人才,提高學校就業率和辦學水平打下良好的生源基礎。提升辦學質量。教學質量是辦學的根本,學校的就業水平是辦學的目標。為了提升就業率,高校就必須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競爭力。而且,如果一個學校為社會培養大量高質量人才,也會促進更多優質學生選擇這所學校,進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高校對于公共管理專業課程要進行改革,提升師資力量。研究表明,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進企業,因此,學校在課程設置時應該增加與企業實際需求相符的課程,比如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能力,給學生的就業選擇拓寬道路。同時,學校加強就業課程以及講座的設置,讓學生了解專業、就業動向,為學生學習更多技能提供信息依據。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公共管理專業教研組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要進行核心課程設置、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合理構造。優化專業整體的課程體系,消減不必要的課程和重復的課程內容,及時更新新課程教材,借鑒他校的優秀教材,編制出符合本校特色的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具有學校特色和專業化的教學。
高校可以聘請學識水平高、業務能力強、公共政策嫻熟、理論知識基礎扎實的事業單位干部作為兼職教師,利用這些工作人員的豐富經驗來指導學生,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和企業需求的掌握。同時也應該加強對于本校教師的長期培養計劃,對公共管理專業的教師按照學歷、職稱等進行分批安排進修或者培養,讓教師在公共管理部門獲得實踐經驗和教學素材。其次,鼓勵教師進行自我提升,提升教師專業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此外,認真聘用教師,保證新聘教師有合格的教學水平,從整體上提升師資水平。
學校應轉變教育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創新能力,加強校企聯動。如今大多數高校對學生的培養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殊不知,單純的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并不是特別受到企業的青睞,大多數企業更愿意選擇一些成績中等但是社會適應性和實踐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同時學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安排學生去合作企業進行實習,學生可以畢業之后選擇留在企業,也能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實踐能力。高校也應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為學生提供較高水平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就業部門建立“招生就業信息網”,實現學生與企業的雙向選擇,幫助學生對企業進行了解,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觀念,促進學生就業工作開展。
學生在校期間應該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來提升自己的社會經驗,例如青年志愿者、社區幫扶、非政府組織等活動,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在校期間學生就應該做好就業規劃,對公共管理相關資格證進行考取,為就業增加選擇。畢業生在面對研究的就業形勢和就業發展前景時應擺正自身的心態,切勿自視甚高、急功近利,正確認識自己,對自身的性格和能力做好就業評價,判斷適合自己的職業,發揮自身的優勢,找到社會的切入點。
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狀況如今并不是很樂觀,這就需要高校與學生共同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加強與社會與企業的聯系,擺正自身的心態,選擇適合自身的道路,提高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