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
進入21 世紀以來,伴隨著生態危機的挑戰和人類對生態環境認知深化,繼原始社會文明、農業文明、工業社會文明后,生態文明逐漸成為了當今人類文明發展的主題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并以生態文明觀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由于高職院校培養的是處于科研二線、生產服務一線,從事科技向生產力二次轉化的技術型、公益型、管理型人才,在整個實踐和傳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他們具有承上啟下的特殊功能。為此,對高職學生的生態文明觀的培育勢在必行,不可流于形式,止于考試。
首先,教育方式單一。生態文明的理念本身是由人類不斷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凝練總結的結果,生態文明理念的實現必須依靠生態文明行為的實施,同時生態實踐又可以反作用于生態認識,提高人類保護生態、改善生態的技術本身。因此,促進學生的生態實踐是高職院校開設生態文明課程的主要目的。但根據調查結果,貴州地區高職學生的生態素養課程教學方法仍是傳統的講授法,教育方式相對單一,缺乏實踐教學。
其次,存在培育知行脫節的現象。生態文明素養主要是實踐層面的問題,但根據調查不少高職學生存在“知道”行為的不可為,但仍實施該行為的做法。例如,缺乏慎獨的觀念,獨處時為個人方便,亂扔垃圾、踐踏草坪等做法仍然存在;此外,根據對高職學生的訪談結果,學生對生態保護的法治意識較弱,沒有運用生態文明相關法律制度來處理生態問題的能力和決心,缺乏與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團體做斗爭的意識,甚至有隨同身邊具有不明文行為人做出同樣行為的傾向。
最后,教育方式較形式化。根據調查,生態文明教育目前還停留在偶爾的校園宣傳活動、個別課程的生態知識講授上,未形成整體、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在課程體系、校園文化環境、繼續教育等方面仍有待加強提高。
施教者先要受教育,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從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角度出發,適應新發展、新要求。
首先,應將生態文明課程納入教師進修培訓體系。由于我國的生態文明教育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高職教師多是過去的教育體系培育出來的,受的是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除了少部分畢業于環境專業的教師,大部分的生態素養和生態知識水平都不高。為此,高職院校應該將生態文明課程納入到教師的培訓體系中,尤其應該優先對從事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師,定期開展更新生態文明知識的培訓。
其次,加強與各相關單位的溝通,搭建教師參與生態文明活動實踐和交流的平臺。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識指導實踐,教師作為引路人,更應該把握好生態文明實踐的要義。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量化的方式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開展的情況作為教師職稱評聘、晉級的必要條件,督促、引導教師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生態文明實踐的典型榜樣。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三年制中職、高職每學年安排40周教學活動,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占總學時數50%以上。一味進行生態位文明的理論知識教授,會使得學生的知識習得趨于形式化和應試化,因此,結合《意見》要求,高職院校可以在生態文明教育中體現和發揮實踐教學的意義。例如,利用學校與各行業企業合作的實踐教育基地,在其中篩選生態工業示范區、低碳城市試點等,作為學生參觀學習的場地開展實踐教學,充分發揮教學的講授法以外的實踐法、發現法、呈現法等方法的應用,促進生態文明模范對學生的感化作用,使學生在生產活動中體會生態文明建設對社會的具體意義。
在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生態文明教育應貫穿始終。高職院校不僅應開設生態文明的專門課程,在如基礎教育課、德育課等其他課程中也應加強生態文明相關內容的融入和拓展,形成各課程聯動、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尤其應該在傳統文化的基礎課程中注重教授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溯源和傳統——據調查,貴州多所高校所開設的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中均將諸子百家的經典作為必講篇目,而諸子百家的理論早已是現今推崇的生態文明最質樸的傳道者。在《論語》中孔子闡釋了“知天畏命”的天命觀,指出賢明的應該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荀子》中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道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最后,針對生態文明觀的培育知行脫節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專家建議從終生教育以及上文提到的實踐教學的角度進行改善。高職三年的課堂教育對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可能具有一定程度、一定時間的警示意義,但就生態文明行為而言,個人終身都在與生態環境發生物質交換。而高職教育作為大部分學生受到的高等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應承擔起終身教育的職能,即加強線上線下的宣傳,可通過網絡平臺的宣傳、網絡公開課、社會公開課等形式,為高職畢業生搭建繼續學習生態文明知識的平臺,確保學生長久踐行生態文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