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35)
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核心領域,文藝承擔著引領整個文化產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統一的重大使命。文藝的供給和消費關系是否均衡、全面、和諧,是文藝發展健康與否的關鍵。近年來,廣東文藝緊抓“創作優秀作品”這一中心任務,文藝創作生產活躍,內容形式豐富,風格手法多樣,推動著文藝創作從“高原”走向“高峰”邁進。“大力推進文藝創作”更是近年廣東文化建設工作的重點。然而,“重生產輕接受”的傾向,導致“供需錯位”成為廣東文藝發展突出的問題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在廣東文藝領域進行供求兩側相結合的“供給側改革”,通過提升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解決文化消費中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為廣東文藝實現創新發展提供驅動力。
提升有效供給,驅動廣東文藝創新發展是實現廣東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清理程式化、夸飾性、粗制濫造的文藝創作,將文藝發展方向鎖定創新領域、新興領域,推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文藝消費)的拓展升級,同時從生產和消費雙向倒逼廣東文藝創新發展。
近年來,廣東文藝立足嶺南特色、講好“廣東故事”、大力推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多個藝術門類的創作實力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等全國性文藝評獎活動和專題創作征集活動中屢獲佳績,其入選和獲獎作品數量穩居全國前列,廣東12 個藝術門類共獲國家級及國際性文藝獎項近300 項并涌現出一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楷模。廣東文藝近年來所取得的豐富成果,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多選擇、“多口味”的精神文化食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廣東文藝精品創作呈現出良好態勢,以豐富多樣的文藝產品推動了文化強省建設
1.大量廣東影視動漫作品在全國熱播;2.文學粵軍不斷崛起,特別是廣東網絡文學隊伍人數和瀏覽量一直穩居全國第一;3.舞臺藝術水平獲得較大提高,廣東歷年來獲得梅花獎的演員人數位居全國第一;4.原創音樂繼續引領全國;5.美術攝影大繁榮。
(二)按照文化強省建設的部署,積極組織開展文藝惠民活動,努力提升群眾文藝消費滿意度,推動我省文藝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三)文藝隊伍建設不斷加快,以人才保障文藝創作出精品、擴影響
廣東提出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為重點,建設一支門類齊全、業務精湛、德才兼備的文藝人才隊伍。如:實施“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制定落實“文學名家造就計劃”、“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等。
(四)廣東網絡文藝新業態方興未艾,努力打造全新的供給方式和消費平臺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廣東的虛擬藝術、人工智能、眾籌、跨界、全媒體、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業態、新技術全面融入文藝創作、傳播、消費全過程,形成了能量巨大的網絡文藝新格局,新興業態已經成為推動廣東文化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和新的增長點。
雖然廣東文藝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隨著文藝生產結構的變化、文藝的大眾化、商業化與大眾傳播方式的普及,文藝領域在內容提供、創新能力、消費渠道、周邊生產、資源利用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明顯短板,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藝創作缺人才、缺原創、缺影響,造成大量低效或無效的文藝供給
缺兵少將是“文藝粵軍”困擾多年而一直努力解決卻又未能解決的難題。文藝出作品、出精品,離不開人才的集聚,今天廣東文藝界卻面臨人才匱乏、斷層,人才難留、難求等多重困境。人才危機直接影響到文藝創作活力。創作人員缺乏創新激情,不靠生活而靠資料來創作;盜版、抄襲的普遍化更讓創作活力枯萎、創作激情流失。大量文藝作品模式化,原創理念欠缺,想象力貧乏,既不能為群眾喜聞樂見,更難以吸引群眾關注和購買。雖然各種形式的文化產品在數量上呈現爆發性增長,但在整體文藝市場上,“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仍較為普遍。廣東文藝創作表面熱鬧,內里憂患重重,在不同媒介領域,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優秀文藝產品和服務,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相對不足,低效或無效的文藝供給大量存在。
其他微生物:包柔螺旋體(Lyme病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支原體、人型支原體、解脲脲原體、彎曲菌屬、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德桿菌。
(二)文藝批評缺席、缺位,文藝評論辨善惡、鑒美丑、促繁榮的功能不顯,阻礙了文藝市場潛力轉化
文藝批評對文藝創作發揮著獨特的鑒賞、闡釋乃至引領作用,同時文藝批評本身也是一種創作,需要生產者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現狀而言,廣東的文藝批評精神正在弱化。文藝批評對人文思想和藝術法則的捍衛,漸漸敗北于商業營銷和人際關系的無形之手,有些本可以深化、可以長久保持的東西也舍棄了,對文藝的健康發展形成了嚴重制約。有影響力、競爭力的文藝精品難以形成,獲得人民群眾廣泛認同的文藝產品也很少見,既抑制了消費意愿和市場的發展,更嚴重阻礙廣東文藝市場潛在需求向現實需求的轉化。
(三)文藝環境日趨復雜,只求經濟效益、不問社會效益的“唯市場化現象”不斷滋生,導致個性化文藝產品缺乏而同質化產品泛濫
目前廣東文藝市場及其延伸產業鏈的市場規模保守估計已近萬億規模。市場需求對文藝創作有巨大的召喚和激發作用,致使一些文藝創作因過度追逐市場效應而嚴重背離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以娛樂和無厘頭搞笑,產出大量“三無”(無文采、無思想、無境界)作品。在這種“只求經濟效益、不問社會效益”的唯市場化導向下,三俗(低俗、庸俗、媚俗)之風勁吹,刮跑了文藝中的歷史意識、哲學深度和思想力量。如此誤讀或扭曲的“唯市場”化,導致思想性強的文藝產品因市場開放度低而供應不足,而“三無三俗”的文藝產品又因市場開放度高而大批量同質化。
(四)文藝新業態的涌現使創作、傳播、消費產生深刻變化,相關的引導、管理、服務的體制機制、手段方法亟待改革創新,文藝消費需求的釋放受到壓抑
“互聯網+文化”新業態持續引爆、催生文藝供給革命,文藝生產變得更方便、更容易、更便宜,文化消費由過去的結構單一、消費層次低逐步向多樣化、高層次轉變。但由于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不夠,無法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導致廣東文藝產品供需平臺建設嚴重不足,對消費人群缺乏精準定位和細化,點對點推送、私人訂制等個性化服務難于達成。缺乏有針對性的分眾市場,消費力實現程度不高,壓抑了文藝消費需求的釋放,導致文化產品滯銷引起庫存加大,“結構性矛盾”得不到解決。
聚焦以上現實問題,“供需錯位”無疑是廣東文藝領域的突出難題,是廣東文藝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攔路虎。供求兩側相結合的“供給側改革”,通過提升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則可以有效解決文化消費中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并為廣東文藝實現創新發展提供驅動力。
文藝作品作為文化產品的一大類別,其有效供給的形成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是考慮消費者需求;二是得到要素供給的保證,即生產條件的有效性;三是文藝作品供給效率的保證;四是文藝供給需要不斷創新。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對文藝產品的消費需求層次也不斷提高且日益多樣化。通過有效供給實現消費期待,帶動新需求,產生新消費,再以新需求新消費為動力,倒逼廣東文藝以創新打造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一)有效供給的消費者導向,要求文藝創作不斷拓展、豐富題材內容,創新傳播推廣方式,拓寬或創新文藝產品獲取渠道,促進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轉型升級的實現
文藝產品的消費,可分為基本型、發展型和享受型三個層次。現階段,人們越來越注重滿足更加便利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費逐步由低層次的消遣型、娛樂型向高層次的知識型、發展型、智能型方向發展和轉變。目前在三種文化消費形式并存的基礎上,發展型和享受型文化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放大。針對廣東文藝基本型消費供給過剩且質量不高、發展型消費供給數量和質量明顯不足、享受型消費供給質量參差不齊且價格高企的現狀,“提升有效供給”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可行路徑。
(二)有效供給的實現,離不開人力資源投入、資本投入、技術水平、生產組織的管理水平等生產要素的保障,要求文藝創作必須增加人才與資本雙重投入,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跨界融合創新,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形成精品迭出的良好局面
優秀人才是繁榮文藝創作的必要條件,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資本支持。有效的文藝供給,當以文藝發展需求和人才雙創需求為導向,加強文化資源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如嶺南非遺資源的盤活應用);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以數字化力量推動大眾閱讀、影視欣賞和各類藝術活動,進而從整體上推動廣東文藝從相對獨立、封閉的行業發展模式轉向“文藝+互聯網”“文藝+信息”“文藝+生態農業”“文藝+旅游”“文藝+制造業”“文藝+設計”等融合發展模式,可有效突破傳統文藝發展路徑不清晰、發展動力不足的弊端,促使廣東文藝發展進入提質增效的創新階段。
(三)有效供給的實現,必須保證供給的高效率,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要求文藝工作貫徹“二為方向”、堅持“雙百方針”,以個性化、差異化的文藝作品,構建立體多元、貼近需求的分眾市場
文化產業背景下,市場的建構力量已介入文藝評價與文藝價值生成的全過程。只有認識市場,把握藝術規律,才能將其作為驅動廣東文藝發展的有生力量;才能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本,兼顧市場效益,用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以創新精神闡釋中國形象,創作出既貼地氣又有高度、傳播力與影響力兼具、經得起歷史和現實檢驗的傳世之作,有效滿足不同層次、多元化的文藝需求。
(四)有效供給的實現,需要供給本身的不斷創新。要求廣東文藝提升原創力,在生產創作中倡導藝術突破,大力推進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的積極創新,遏制主題、內容和題材等的雷同
供給自身的創新,既包括已有產品的更新(再創作),更主要的是不斷開發從無到有的新產品,從而使供給不僅能夠適應需求,更能夠創造需求和拉動需求。廣東文藝發展格局在數字化技術支撐下正在發生改變。互網絡媒體、光電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普及,讓多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融匯運用得以實現,廣東文藝在這方面已經開始了嘗試,如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的雜技劇目《笑傲江湖》就是講雜技、武術、舞蹈、戲劇表演、廣東地方曲藝等,以數字化舞美技術熔于一爐,賦予了原作品新的活力和特色。
概而言之,提升有效供給驅動廣東文藝創新發展,是實現廣東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開展的工作很多,其效果直接關系到廣東的轉型發展,關系到創新驅動、文化惠民、協同共享、開放融合戰略的落實,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文化廣東”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