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秉鈞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381)
在建筑工程項目建設、管理過程中,風險具有客觀性、不可避免等特點,在建設管理全過程中都會出現。建筑企業在工程管理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各項風險的發生原因及規律,針對法律風險進行預警、防范等,避免風險對建筑企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基于此,文章闡述了法律風險的相關內容及風險防范重要性,分析了建筑工程中存在的法律風險,總結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法律風險貫穿于建筑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中,既需要專業法律人員進行幫助,又需要建筑企業員工的輔助。在防范法律風險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出全員的作用,員工必須提高自身的法律風險意識,并做好相應的防范工作,確保建筑工程項目嚴格按照法律規章制度執行,減少各項風險問題的出現,創造更多的效益[1]。
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風險管理是其中的關鍵內容,其主要原因是項目管理極易受各項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具有動態性、持續變化等特點,在出現風險問題的情況下,會對項目各方帶來很多損失。因此,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管理部門需要合理制定風險防范措施,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其具有重要作用。從工程決策角度進行分析,項目風險管理實行科學、系統防范,針對各項法律風險進行處理,減少了項目決策失誤問題的出現,可以提升項目決策的科學性、質量,確保項目決策結果滿足現實要求。從經營效益角度進行分析,項目風險管理利用最小成本投入獲取更大經濟效益的方式,這就需要將風險管理各項費用分攤給產品生產、銷售全過程,節省更多的費用支出,提高經營的綜合效益[2]。從經營環境角度進行分析,項目風險防范利用預警、應急響應等措施,可以針對項目建設風險進行有效防范、處理,為實現項目建設目標提供支持。
現階段,我國建筑工程建設招投標法中明確規定了招投標活動遵循的原則,以及無需進行招標的建設項目,但很多建筑企業在實際工程項目建設中,仍存在很多違規現象,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在需要進行招標未公開招標,以及直接以發包行使逃脫招標的違法行為;第二,在實際招標工作中,未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普遍設置不合理規章制度,無法針對投標人進行合理限制;第三,招標人、中標人公開簽訂了招標、投標合同,但又暗地簽訂違背合同內容的文件,這樣公開簽訂的合同已被法律保護,但暗地簽訂的合同會面臨很大的法律風險;第四,招標人、投標人串通合作,通過行賄獲得中標權,嚴重損害了他人的合理權益;第五,投標人投標資質不完善,會通過借用他人資質、作假資質進行非法投標;第六,投標人中標后,未履行簽訂合同中的義務。例如,在某建筑企業指導競爭對手參與投標活動后,出現不良心理參與投標活動,并以很低的報價中標,最終放棄中標權行為,嚴重影響著投標活動的公開化、透明化,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工程質量法律風險是建筑工程建設中的關鍵,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建筑企業未獲取施工許可證,私自進行施工建設;其次,勘察單位未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資料,勘察單位設計圖紙不合理,引發一系列質量問題;再次,施工企業為了減少使用成本投入,加快施工進度,出現了一系列違法施工、偷工減料行為,甚至會購入低價施工材料、設施設備,帶來了很多工程質量問題;最后,承包單位違反法律規章制度,私自轉包工程項目,導致工程建設質量出現很大差異。
工程安全相關的法律風險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施工單位安全意識薄弱,在實際施工建設中會出現施工方案不合理的現象,甚至會違反法律制度進行施工[3]。并且,在高難度、高風險的建筑工程中,施工方案存在很多問題。其次,施工企業在出現安全事故后,會可以隱瞞、故意破壞各項證據行為。最后,在工程建設中,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未做好各項監督管理工作,在發生潛在安全問題后,未及時進行上報、整改。
建筑企業在簽訂合同準備階段,不注重合同對方資信審查工作,缺乏對對方企業經營范圍、信譽等基本信息的了解,為建筑企業帶來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很多建筑企業為了獲取合同簽訂資格,故意隱瞞對方的主體資格、履約能力、商業信譽,導致合同簽訂后未按照約定履行各項義務,為建筑企業帶來了很多經濟損失,甚至會出現騙取合同的現象,違反相關規定,還有很多企業和未經授權的營業部、銷售部等部門簽訂了合同,但合同內容無效。
建筑企業負責的工程項目建設持續時間比較長,從合同簽訂到保修期結束需要很多年的時間,這一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派生合同,在未針對各項合同進行歸類、整理時,會出現很多潛在的法律風險[4]。為了有效防范法律風險,在合同動態控制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建立信息化合同管理系統,將各個階段合同履行信息、派生合同文本信息、變更信息等內容錄入信息合同管理系統中,根據合同履行情況、變化情況,制定最佳的防范方案,還需要將內控管理、項目管理、風險管理等各項內容進行了有效融合,針對建筑工程建設全過程進行監控,有效預防人為失誤、暗箱操作等各項因素,從根本上防范合同法律風險。
為了有效防范建筑工程法律風險,建筑企業必須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公開招標之前,必須嚴格審查招標人的資格,具體是資格預審、資格后審等,深入審查投標人資質、業績、信譽和技術等,以此為基礎剔除資質低、信譽低、技術不滿足要求的建筑企業,有效防范法律糾紛。第二,投標人需要明確建筑工程項目特點,合理地制定投標政策。例如,制定招標文件中出現條款不明確、不清晰問題的情況下,投標人需要根據多方案報價方式,提高中標的概率,這種方法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章制度、招標文件進行操作,不滿足要求的作為廢標處理。第三,強化建筑工程監督管理力度。建筑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實行全員管理制度,針對全員做好法律風險教育培訓工作,為后續及時發現并處理各項安全隱患提供便利。同時,政府部門需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監督管理作用,全面落實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第四,建筑企業需要全面落實各項工程保險政策,如建筑工程一切險、安裝工程一切險等,并為員工繳納工傷社會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維護從業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5]。第五,全面實施工程擔保措施,這是一種常見的建筑工程法律風險防范措施,建筑企業需要引入第三方保證人,確保工程相關人員嚴格按照合同要求進行工程建設工作,具體體現在工程履約擔保、預付款擔保等方面,有效防范建筑工程法律風險,為建筑工程項目建設的有效進行提供保證。
綜上所述,建筑的本質屬于期貨交易,建筑企業需要預先做好建筑工程項目定價工作,在項目完工驗收后進行確切的錢款交易。通常情況下,建筑工程項目建設工期比較長,極易受各項不利因素的影響,引發一系列風險問題,尤其是法律風險,導致建筑行業成為高風險行業。為了有效防范法律風險,建筑企業需要針對建筑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風險進行防范,促使建筑企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還需要社會、國家政府部門的支持,推動建筑行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