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市東營區辛店街道,山東 東營 257000)
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是基礎和支撐,農村精準扶貧更要因地制宜,注重農業產業發展,而產業發展能夠有效提升貧困區域和貧困個體持續增收能力。精準扶貧的關鍵是精準受益,只有村集體掌控下的產業發展才能夠有效增強集體經濟實力,才能將更多產業發展利潤留駐于村級層面,進而實現精準收益目標。對于貧困村脫貧而言,產業發展要在尊重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有耐心、分階段推進,因地制宜選擇最有效的經營主體、經營模式、經營規模,使業態、主體、產品等多元化,為貧困村脫貧致富提供持續有效動力,降低返貧風險。
村集體的產業發展能夠有效增強集體經濟實力,進而提升自我解決貧困人口脫貧問題的能力。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基層自治的創新形式,其基本形式是以行政村為單位而建立和運行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村級經濟實力增強,才能有效提升村級內部自我化解矛盾和問題的能力和效率,有效推動持續貧困人口脫貧,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然而,就當前產業扶貧幫扶的現狀看,多數農村地區脫貧都是通過引入大型企業業主、引入大型產業項目、開展大規模的種養殖等方式,短期看,表面上實現了產業規模擴大、產出效率提升,增加了村民就業、提升了村民收入水平,但與此同時,村集體經濟卻逐步被架空,使集體經濟成為附屬品,依附于大型產業項目,集體經濟無法得到充分發展,集體經濟實力得不到積淀。
產業發展離不開村級各類經營主體的參與,產業精準扶貧中也需要加大對各類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扶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培育和扶持與本地自然條件、發展階段等相適宜的經營主體,是激活農村自我發展動力、推動持續脫貧增收的有效方式。我國實行的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小農經營模式深入人心,因而在適度規模經營中,對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扶持應當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遵循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的適度規模原則,即對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扶持規模應遵循當由小到大的順序,即家庭—家庭農場—部分村民參與的專業合作社—絕大部分甚至全體村民參與的合作社—若干合作社形成的合作聯社。對于貧困村而言,由于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處于發展初級階段,應當選擇發展水平、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經營主體規模,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實際監測和研究表明:家庭農場作為農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主要構成成分之一,是中國現階段眾多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中“最適宜”和“最合意”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而扶貧實踐中,對合作社的扶持政策較多,對家庭農場的扶持政策卻相對較少。
在產業精準扶貧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設計,造成受益不精準。扶貧產業項目(尤其是針對村級的產業項目),貧困農戶的利益分享度不高,只能解決就業問題,無法實現致富目標。產業項目的利益分配機制設計,存在扶富不扶貧、扶業不扶貧的現象,貧困村僅以低廉的土地、勞動力等,換取了全村總產值的增加,而實際利潤分享,尤其是貧困戶得到的利潤分享十分有限,產業項目無法將更多產業發展的利潤留駐于村級層面,也不能夠有效保證集體經濟的持續壯大。
在產業扶貧中,風險是常伴隨的一大問題,因自然、市場周期、技術等因素造成的風險,其打擊力對企業、政府來說不至于致命,但是對貧困村、貧困農戶卻是生死攸關的。當前,學術界中,針對農業產業化風險預警、風險分擔、風險防控等問題已經有諸多專家和學者進行過研究,但是在扶貧實踐尤其是產業扶貧實踐中,由于貧困村所處的發展階段、發展條件、進步水平、社會狀況等十分復雜,產業扶貧中眾多的風險防范機制設計在實踐中都會存在水土不服等問題,甚至理論和實踐都出現了偏差和無效的情況。
定制農業是未來農業向高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當前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的客觀反映,定制農業代表著農產品的個性化需求和高質量要求,在當前農村扶貧的產業扶貧項目中,利用定制服務型農業的思維,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開發方式,借助扶貧政策和扶貧機遇,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加大對農業需求側的調研和信息供給,強化定制化服務思維,增強定制化農業產品供給及相關服務供給,有針對性地推動相對貧困村產業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扶貧思維,就是要求扶貧村在確立扶貧產業項目時,要緊抓扶貧政策機遇,以滿足特定市場需求為根本出發點,能夠較為全面地把握市場脈搏,了解市場發展趨勢,將農業的產業項目和農產品生產的立足點和歸宿點放到市場需要上來,以市場需求為中心來安排生產經營活動。
發展階段不同就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經營主體存在,貧困村通常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要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出臺相應的扶貧政策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合作社聯社、公益性的集體經濟組織等多種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這里所說的公益性的集體經濟組織一般是指不以盈利為唯一目標,能夠產生很大社會效益,為適應社會公眾日常物質生活需要,從事公益事業領域經營活動的企業。為實現扶貧政策目標,公益性的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業合作社、產業協會等組織一樣,可以在扶貧政策的框架范圍內,成為帶動集體經濟成長,推動本村扶貧產業項目發展的重要動力。
傳統農業扶貧的產業項目過于注重生產領域,缺乏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產業項目的業態和產品單一,農民將面對較高的市場風險,無法獲得持續增收的動力。以農業生產為例,若能夠通過吸引大戶、專業合作社等多元主體參與,尤其是村級內部各類經營主體參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本村內部就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既降低了市場風險,又能夠將更多利潤留駐于村級層面,還將進一步促進貧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產供銷脫節一直是困擾農業生產發展、造成農業利潤偏低的大問題。小生產、大市場的矛盾使農產品銷售容易走進“賣難、買貴”的怪圈。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農產品銷售市場的不可預見性,都使得這種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隨機性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