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區新戶鎮人民政府,山東 東營 257000)
農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振興農村經濟被視為實現農民富裕及建設新型農村目標的有力手段。自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以來,解決“三農”問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點內容,例如鄉村振興戰略。
近幾年,我國不斷提高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是具體發展中仍存在供給與需求錯位的問題,出現國外農產品大量涌入及國內農產品滯銷等情況,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特別是在貿易全球化及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農村原有的產業結構早已無法滿足市場調節的要求。由此可見,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無法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到一席之地。同時,當前我國農產品市場穩定性不足,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種植業的結構,阻礙農業經濟快速發展,使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始終落后于城市。
受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改善,但是在農業機械化程度、農村建設發展規模及農田水利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尤其是部分農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普遍存在農業設施老化的問題。同時,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使農業經濟效益遭受巨大損失。農業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由地方政府籌措,但是無法調動廣大農民積極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一旦社會資金投入管理機制運轉緩慢,可能造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甚至影響農業基礎設施的更新速度。
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與農業經濟發展效果間存在密切關系,即科技創新必然帶動農業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工作中普遍存在農業科技成果普及率低、轉化率低、農業作業科技含量低等問題。從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體系建設角度來看,農業科技創新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較高,但是科研成果轉化及推廣的難度大,并且科技創新驅動及技術服務期間會出現信息交流和合作溝通不暢等情況,導致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及服務無法滿足具體的生產要求,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開展不暢。此外,有的從事科技創新研究的人才過于關注高精尖業務,忽略了基層的實際需求。
自2017 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實施意見》以來,明確提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是當下最為緊迫的工作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體內容。如何持續推進創新驅動、加快農村改革及實現綠色發展目標,得到越來越多從業人員的關注及重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型改革,加快農村經濟轉型升級速度是促進農村經濟長遠發展的有力手段。除合理選擇種植生產區域外,應貫徹落實因地制宜原則,合理規劃布局,充分發揮現代化農業思維的作用,制定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方案,才能為農民及農村企業贏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指出,持續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方可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這意味著統籌鄉村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及政治資源,能促使城鄉原本處于分割狀態的經濟結構體系向城鄉一體化方向轉變。同時,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相應的農村落戶傾斜政策或補貼制度,尤其是大中型農村企業職工落戶,充分發揮農村企業的作用,利用規模及產品升級改造等手段徹底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結合區域具體情況,調整政策實施細則,提倡農村居民創辦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村企業,建立政府—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幫扶模式,為促進鄉村企業長遠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中強調“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合理制定發展規劃,不得脫離改革創新鄉村發展動能的支持”。由此可見,重視科技創新及增加人才投入是實現科技振興及提高農村經濟效益的有力手段。從創新農業科技投入角度來看,側重于培養技術人員的科技創新能力,利用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或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等手段,充分發揮其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實現創新農業技術的目標,有助于改變鄉村經濟的發展現狀。同時,以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前提,突出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的針對性,保證農業科技成果與需求相互連接,鼓勵廣大農民在具體生產中使用新型技術。
以高經濟效益、高質量及高產量的農業生產模式為核心目標,加大對科技人才的重視程度,做好農業技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工作,通過崗位培訓及對外引進等方法,組建專業化人才團隊,將科學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于具體生產之中,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除去聘請當地較知名的農業技術專家外,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人員應轉變錯誤的認知,利用政策補貼等手段培養更多的新型農民。不得脫離當地農村經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特色農業生產培訓活動,可邀請實踐經驗豐富且理論知識過硬的農業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地指導,提高生產效果,使農民及農村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靈活運用各種信息化技術,搭建具有區域特色的互聯網銷售平臺,努力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以保證農民切身利益為前提,加快農村企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同時,增加成本投入,通過信息化設備開展各項管理工作,大大提高總體工作效率。立足于農村企業發展需求,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為農村企業及農村經濟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