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藝術研究所,河南 鶴壁 458030)
已有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稟賦:鶴壁樞紐地位突出,京珠高速、京廣鐵路、京廣高鐵和鄭濟高鐵等均在鶴壁境內交匯,緊鄰規劃建設中的豫東北支線機場,為沿線地區深化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撐。鶴壁是殷商和衛國故都京畿所在地,史前文化大賚店遺址等遍布,大運河遺址、鹿臺遺址等底蘊厚重。淇河是河南最具特色的生態河、文化河、詩河和歷史長河。鶴壁市近年來積極構筑對外開放平臺,國家級生態、文明、園林和衛生城市創建取得累累碩果,文化建設日新月異,浚縣古城初具規模,浚縣正月古廟會、中原文博會、櫻花節會、中國詩會等異彩紛呈,沿淇河文化經濟帶和美麗鄉村帶建設斐然可觀,全域文化旅游迅速推進。
淇河文化經濟帶是指鶴壁境內沿淇河83 公里,以河道為主軸,沿兩岸呈“非”字型布局,融文化、經濟、生態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區位交通最優、自然條件最好、文化基礎最強、人口密度最大、發展前景最廣的特色區域板塊,面積約527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積近四分之一,是我市立足“大文化”格局,創新打造文化經濟融合發展的軸心和增長極。之所以選擇沿淇河打造文化經濟帶,主要出于三點考慮:一是立足于淇河比較優勢。淇河是鶴壁人民的母親河,源自山西陵川縣,經新鄉輝縣、安陽林州市,從莽莽太行蜿蜒穿過,全長165 公里,至鶴壁境內逐漸由山區、丘陵向平原流入衛河,是全市賴以生存的水源;淇河是一條歷史長河,7000 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時期的花窩、劉莊、大賚店、辛村等古文化遺址遍布沿岸,商衛時期還是京畿之河;淇河是一條文化長河,《詩經》中有39 首直接描繪了淇河兩岸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目前留存歷朝歷代吟詠淇河的詩歌數以萬計,鑄就了“詩意淇河”品牌;淇河是一條生態長河,沿岸植被良好、生物多樣,水質常年保持在二類以上,是華北地區唯一沒有被污染的河流,在省環保廳公布的省轄市60 條城市河流水質狀況13 次季度排名中,淇河12 次排名第一、至今十連冠。二是立足于文化發展繁榮。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并強調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強大精神支撐。建設淇河文化經濟帶,就是要把淇河的故事講好,以淇河文化為龍頭,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打造文化發展新亮點,提高鶴壁文化軟實力,構筑寶貴精神財富。三是立足于轉型升級需要。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鶴壁是一座依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典型資源型城市,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步枯竭和環保要求的不斷趨緊,多年以來一直在探索轉型發展和新的出路。我市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之城、活力特色之城、幸福和諧之城”的奮斗目標,建設淇河文化經濟帶,是打造品質“三城”的具體體現。
樹立增強一個戰略意識。淇河文化經濟帶建設是鶴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淇河、衛河“V 型” 軸線輻射鶴壁全域發展空間格局的關鍵“一撇”,努力構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兩(V 型)軸線三組團”大格局,以衛河和淇河形成“V 型”主軸線,建設兩條通航黃金河道--衛河(永濟渠)民俗文化帶和淇河(商衛)文化經濟帶;三個城區組團:浚縣古城、淇縣朝歌古城、新區文化創意之都。
突出三個“可持續”。持續堅持以文化為靈魂,傳承創新發展,著力強化引領。持續堅持以產業為核心,融合深度發展,著力富民強市。持續堅持以生態為保障,統籌保護開發,著力打造品牌[1]。
先行先試,創新發展。全力推進實施淇河下游通航。一旦通航,全盤皆活。努力使之成為連接鶴壁新區和滑縣、浚縣等的水上要道和內陸河運小型文化旅游觀光樣板線路。
淇水碧玉萬古流,百里畫卷綻新姿。十年來,我市已初步建成“淇河文化經濟帶”,總投資百億之巨,下一步概算投資70 億元。要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傳承保護利用規劃綱要和河南省規劃建設盤子,為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來自鶴壁市的經驗范例。以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指引,主動迎接新時代的挑戰,抓住新時代賦予的機遇,立足于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河南段豫北最重要節點城市,借助現有的兩處世界遺產(大運河浚滑段和隋唐黎陽倉)和一處世界遺產后備遺產點(淇河枋城堰遺址),擴建“淇(河)衛(河)文化生態旅游國家示范帶”,持續做大做強鶴壁文化產業,為全省乃至全國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貢獻力量[2]。
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做出的戰略決策,根據國家發改委《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初稿),規劃期限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安排,實施期為2018-2035 年,展望到2050 年。進入新時代,我市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衛河(永濟渠)鶴壁境內全長約71 公里,中間經滑縣約8 公里。衛河(永濟渠)浚縣段是中國古代運河的典型代表;黎陽倉是隋唐以來沿線規模最大的國家糧倉,兩項遺產為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鶴壁市的母親河淇河在浚縣新小河口流入衛河,淇河上的枋城堰遺址為大運河世界遺產后備遺產點,沿線史前遺址遺跡和商衛文化資源豐富,成為我市大運河文化遺產帶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3]。
近年來,鶴壁市先行一步,著力實施了“五大工程”。一是實施衛河浚縣段遺產保護工程,著力提升大運河環境品質。二是實施浚縣古城保護建設工程,著力展現運河古城傳統風貌。三是實施黎陽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著力打造運河糧倉文化。四是非遺保護利用工程。連續舉辦了九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成為華北地區中國春節的龍頭節會,“逛正月廟會,賞中原文化”,充分彰顯了具有中原歷史文化風貌的運河民俗文化經典神韻。五是已初步建成“淇河文化經濟帶”。
鶴壁市作為豫北最重要節點城市,沿衛河和淇河兩岸形成了“V 型”軸線輻射全域的發展空間格局,都可納入衛河(永濟渠)文化帶范疇,以文化建設為引領,深入挖掘運河文化,講好運河故事,牽住大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帶動經濟、社會、生態等各項建設全面推進。著力加強沿線文化保護傳承,培育“商衛故都、運河新城”文化品牌,構建對外開放新走廊,為全省、全國區域協調聯動發展提供新的支撐。
戰略定位和空間布局:我們將致力于把鶴壁建設成為傳承中原文明、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帶、文化創新發展示范帶和內陸開放合作發展帶,形成“一帶一路”和大運河文化帶在鶴壁貫通融合。努力構建“兩(V 型)軸線三組團”大格局:以衛河和淇河形成“V 型”主軸線,建設兩條通航黃金河道--衛河(永濟渠)民俗文化帶和淇河(商衛)文化經濟帶;三個城區組團:浚縣古城、淇縣朝歌古城、新區文化創意之都。
當前,國家層面正在緊鑼密鼓起草《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規劃綱要》。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鶴壁市要立即行動起來,積極向上級匯報溝通,爭取有更多重大項目建設納入國家和省規劃盤子,為今后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基礎。
1.鶴壁市作為豫北最重要的運河沿線節點城市,需要向省和國家發改委溝通匯報,爭取與鄭汴洛一起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帶(隋唐大運河-衛河(永濟渠)首批示范城市和國家文化旅游改革創新示范區。
2.建設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必建衛河(永濟渠),建設衛河必帶淇河。需要將我們積十年生聚且已初顯成效的“淇河文化經濟帶”一并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3.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面臨的環保治理任務艱巨;衛河、淇河水源不足;河道急需整治;地方財力有限。期待著中央政府宏觀決策盡快出臺和省政府強有力的財政、金融、文化政策統籌、引導、支持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積極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