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太平街道辦事處,山東 臨沂 276000)
中國“三農”事業的發展包括新時代農業的發展形勢、農村的發展形勢、農民的轉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基本內涵和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等。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國家在建設與發展時,需要重視農村的整體發展[1]。
“互聯網+”模式在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情況下被提出,運用在多個領域,該模式注重利用大數據和移動智能實現信息化、數據化、產業化。它的應用可實現促進我國經濟等多方面綜合全面的發展。現階段,要使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應運用互聯網技術。我國農業發展速度不夠快,農業結構也相對落后,同時,農業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更是亟待解決,只有發展新的農業的模式,使得世人的觀念和思想更新,才能使農業經濟得到振興。
利用“互聯網+”模式有效結合社會多樣化的需求本質特征,使農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農業方面經濟收入得到整體提升。由于我國農村勞動力較為缺乏,農民增加收入的途徑相對單一,農業方面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同時經營規模小造成產業化發展水平低,農產品的分類不系統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農業經濟難以發展。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因信息不夠流通,運輸成本高導致市場流通的效率低下。與此同時,網絡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買家和賣家的了解信任也成問題。因此,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無法適應現代開放的市場環境。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應精確對接市場多樣性的需求,實現農業經濟的相對穩定地發展,因此,需要利用互聯網來改變,“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發展相結合,作用在農業生產鏈全過程,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互聯網的特點是高效、流暢、開放和創新。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從商業模式創新的角度,縮短農產品供應鏈條,有效調整農村供給側結構,進而消化農村的過剩產能。利用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網上支付,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提供物流快遞信息和云計算功能,保證農民能夠全面認識“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的優化作用,積極加入運用農業電子商務技術發展農業經濟。我國政府一直積極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并且,隨著國內經濟增收渠道不斷地增多,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農業電子商務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發展相結合釋放服務化潛力的過程,同時,農業電子商務包含的范疇十分廣泛,從生產資料到農產品物流,這與傳統電子商務交易的差別在于,農業電子商務交易對象是種子、農藥、化肥等等,這些產品的交易周期比較長,需要通過線上的技術和信息傳遞帶動交易,由于物流運輸問題,還要保證產品保質期長,保證搞農業的懂電子商務,做電商的懂農業,控制好細節,利用大數據對農業生產經營進行分析,掌握生產要素投入與管理關系。采用有針對性的成本降低方式,簡化流程,在分析過程中,及時掌握市場形勢,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制定相應的政策。優化其產業結構,掌握生產要素投入與管理的關系,提高農產品使用效率。構建“互聯網+”農業模式,與世界接軌,學習其理念,幫助中國農業經濟進步。
在信息時代,信息網絡應與農業的發展相匹配,農業生產經營智能化是必然趨勢。提升農業裝備智能化水平,這些裝備是保障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推廣先進適用的傳感器、控制器、采集器等。全面智能化控制,產品質量自動監測,生產過程可視化監管。實現省時省力省資源,讓人工、資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既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還降低了作物的種植成本。針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工作,提升其對農業生產經營智能化的應用水平。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互聯網+”加強自動化設備研發應用,最大限度地實現作物生長的最佳環境,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推動農產品加工設備智能化管理,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
“互聯網+”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十分有必要,最緊迫關鍵的是加快改革創新,建立利用“互聯網+”的一系列適合農業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有效促進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同時延伸農產品生產產業鏈,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農產品產業化模式,將原本的資源型農業,轉型成技術型農業,縮小農業發展成本,從而改善農業經濟效益,農民的素質得到提高,農業的現代程度的進程加快。
利用“互聯網+”作為整合農業發展資源的手段,促進多元主體的競相發展、融合發展。要在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產環節,提高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開展相對全面的經營。農業電子商務相關的方面發展都相當迅速,這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效率,以需求為導向,促進各行業與農業相融合,帶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