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融媒體中心,河南 周口 461400)
融媒體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媒體,而是融合了網絡、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優勢,互為補充,使其功能得以優化,提高自身價值的一種運營方式。融媒體有效地實現了資源的共享,整合了過去媒體以及新媒體中的相關資源,例如將過去的廣播和互聯網整合在一起,不再是過去獨立存在的形式,創建了新型工作中心,共享相關資源。這樣記者在外出采訪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共享,將新聞上傳至網站或是傳播給廣播。一個團隊能夠完成過去過個團隊的工作,減少了成本投入。
新的形勢下,電視新聞記者也要對相關新媒體技術加以掌握,了解獲取新聞信息以及相應的傳播方式。融媒體的高速發展極大地方便了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其不再受限于空間和時間,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使其更加具有時效性。此外,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資源的運用效率。融媒體時代,記者還需要具有高度的敏銳性,可以從平日的一些資源中發掘出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面臨著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機遇。相較于新媒體傳播方式,傳統電視新聞根本適應不了當前的形勢,其體現在傳播時效等的落后上。傳播時效作為新聞傳播最為關鍵的特征之一,它對于提升電視新聞媒體的綜合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但身處融媒體環境,電視新聞在傳播時效上劣勢太過明顯。新媒體傳播打破了過往時空的局限性,具備高效、便捷等優勢,而這些是傳統電視媒體傳播方式所缺失的。那么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新聞素養和較高的寫作水平,還須在思維方式上勇于創新,使其所編寫的作品更有深度、更有創意,充分展現其創新性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其競爭力,從而更好地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要求。
如果一個地區發生了緊急事件,記者就要快速到達事發現場,全程報道現場動態,關注救援消息,對突發事件進行詳細的報道。新聞記者秉承公正的態度,挖掘當地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敢于追問,并且揭露弊端,引領了思想的大解放。這種做法避免了新聞報道的淺顯化,給其他新聞記者帶來了啟示:不僅要關注突發事件本身,更要深度挖掘事件的原因,并且在報道的過程中要體現人性化,剖析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以及本質,做有思想、有溫度的新聞。面對突發事件,媒體要及時利用各種渠道盡早發布信息,高頻率更新最新消息,出于“首因效應”的考量,把握先機,第一時間公布信息,利用先入為主的優勢,樹立權威,引導大局輿論。
傳統的新聞媒體要想順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就要做出一定的改變,這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新要求,但記者的初心不能變,對新聞真實性的堅持不能變。新聞記者要保持傳統報道方式的優勢,講求真實性和時效性,這樣才能增強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新聞一般都是和國內外的時事有關,新聞的特點就是具有時效性和真實性。在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下,大眾的觀念不斷更新,對熱點新聞的關注度較強。隨著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增多,人們喜歡在網絡上查閱一些新聞事件。網絡上假新聞頻出,對社會公眾容易造成誤導,所以,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有鑒別新聞真實性的能力和水平,為民眾提供真實的新聞報道,增強社會責任感。
電視新聞記者常常要在一些事發現場報道新聞,如果現場發生了一些突發情況,新聞記者也不要慌亂,首先要保持理智的頭腦,合理組織報道語言,把現場發生的情況有條理地播報給電視機前的觀眾。事發現場往往是狀況百出的,因此,新聞記者要捕捉事件的關鍵信息,并且做出科學的判斷。
電視新聞記者要想真正適應融媒體時代,就要加強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自己的語言表述能力,給觀眾提供條理清晰的現場報道,和觀眾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出鏡記者是以語言為主要形式的傳播者,有聲語言是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最有力的信息載體。出鏡記者掌控現場報道的話語權,必須做到信息豐富,脈絡清楚,表達流暢,注重細節,生動鮮活。出鏡記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讓受眾感知現場。出鏡記者的現場感受就是受眾現場感受心理上替代者,記者可以積極調動自己的感官去聽、去看、去聞、去嘗、去觸摸,將電視畫面中無法呈現的體驗,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讓觀眾立體地感知現場的情況。此外,新聞記者還要調整自己的語言風格,順應當下人們對新聞報道的要求,提高自己的表達水準。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大力發展的形勢下,各類采訪節目層出不窮,而電視新聞要想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中求得發展,僅僅邀請一些受公眾歡迎的嘉賓進行采訪,是無法滿足當前發展需要的。所以,對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加以創新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