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徂徠山林場,山東 泰安 271000)
經濟林樹種栽植和后期管理涉及到植物選擇、運輸和卸載、種植技術、移植和維護等多個方面。[1]有鑒于此,本文對經濟林樹種栽植及后期管理技術加以分析,以期為從業人員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鑒。
經濟林樹種栽植主要包括樹種選取、栽植密度以及樹苗定植等幾個方面,具體技術要點和關鍵如下所述:
經濟林不同于“防護林”,其出發點更多的是以經濟為目的,因此,在樹種選擇上偏向能夠提供果品、油料、藥材的樹種,并且,所選擇的樹種既要貼合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特征,還要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產出。因此,一些經濟價值較高但生長緩慢、生存條件苛刻的樹種不宜選做經濟林樹種。[2]
經濟林樹種的種植密度至關重要。一般意義上,經濟林樹種的種植密度分為“福集種植”和“低密度分組種植”。其中,富集種植通常用于增加次生林中所需樹種的密度,通常以低商業樹種為主。但是,高種植密度下的氣體交換減少要比低種植密度下的明顯得多,樹對樹的水競爭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因此,對于一些較為昂貴和優質的樹種,采取“低密度分組種植”的方式。在分組種植中,12 棵樹苗為一組,以1×1 m 的間距種植。每公頃總共種植60 組,間距為13×13 m。[3]成組種植的經濟林樹苗在早期發育階段的成活率、生長和樹木質量都遠高于一般種植密度的樹苗。
石灰對樹苗的定植具有顯著的刺激作用。[4]石灰的浸出會導致樹苗根外菌群落發生變化,在樹苗定植的過程中,添加適當的石灰能夠增加樹苗菌根定殖量。石灰還可能改變土壤中某些元素的有效性,例如氮和磷進而影響菌根定殖。菌根結合通常會增加植物對磷的吸收,其中菌根真菌通過多種機制使磷可利用。樹苗細根生物量取決于土壤條件,石灰還被證明可以增加細根的生長,特別是在腐殖質層和一些土壤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
經濟林樹種后勤管理主要包括澆水施肥、整形修剪、病蟲防治以及過冬防寒等幾個方面,具體技術的要點和關鍵如下所述:
在經濟林樹種的后勤管理中,精確的澆水施肥對于控制樹木生長習性、確保穩定的生產是必不可少的。現階段,大多數施肥研究已經調查了對氮和磷的添加的反應,但對于經濟林樹種中的養分限制仍然沒有普遍共識。在實踐中,主要投入物氮、磷和鉀的施用,不同養分和有機碳的組合添加可最大程度地減少養分流失。
在經濟林樹種的后勤管理中,修剪是調節樹冠的重要活動,旨在維持樹木多樣性的同時管理微氣候條件,有利于經濟林樹種的生產。在實踐中,修剪會改變樹冠,因此,對經濟林樹種的修剪必須考慮溫度和降水的季節性變化。此外,樹冠能夠有效緩沖極端氣候事件,例如溫度波動,但是過高的樹冠又會減少太陽光照和穿透力。在高而密閉的樹冠下,陽關穿透和透射光的空間變異性較低。整形修剪導致較高的樹冠開放度、透光率和穿透力,反過來,在溫度和濕度波動方面的緩沖功能則降低。因此,修剪時間和強度要依據樹種的特性來確定。
病蟲害是嚴重威脅經濟林樹種生長和產出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外來引入品種的經濟林樹種而言更是如此。傳統的病蟲害多采用藥物的方式進行防治,極易對當地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而人工防治效率不高。相比之下,采用古典生物防治的方式,通過引進外來天敵以控制有害生物更符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體過程如下:對病蟲害問題的評估,包括有害生物的鑒定和原產地,有害生物的經濟或環境影響的評估以及利益相關者的鑒定;對入侵地區的天敵進行調查,以識別已經存在的物種和空的生態位;根據已查明或假定的原生范圍,與被入侵區域的氣候相似性和調查的實用性,為可能引入的天敵選擇調查區域;收集本地范圍內的天敵,并在野外評估它們在起源地區的死亡率因素的作用;確定最適合釋放的天敵;制定釋放方法,包括運輸和識別適合釋放和監測代理人的地區的手段;在選定地點釋放生物防治劑,以覆蓋有害生物的分布區域;監測生物防治劑的建立,評估其對有害生物種群的影響并測試非目標作用
在我國北方地區,寒冷(尤其是霜凍)嚴重威脅經濟林樹種的生產,具有纖維根結構的樹木在深秋和冬季特別容易受到凍干。在氣壓條件下處理樹木時,在運輸、貯藏和種植過程中,必須確保樹木的根部不會脫水或組織凍干。
綜上所述,經濟林的發展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更是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經濟林的生態價值極高,有重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從業人員對于經濟林的栽植和后勤管理要嚴格管理,深入研究,為經濟林提供一個有利的生產環境,提升經濟林的產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