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胡麻營中心校,河北 承德 067350)
創新,大而言之,言人之所未言,于人之所未干之事,也就是說運用知識去解決人未解決問題。事實上,并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創新,創新人人都會,個個可為,創新離不開觀察,思維和想象,創新是體育運動的生命,沒有創新,體育運動就得不到發展,就不會有一個又一個的紀錄誕生。有了創新,我們還應該將我們的想法在體育課中得到實踐,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教學中如何貫徹執行抓好學生的創新精神并提高實踐能力呢?
形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組織形式,利用游戲和競賽,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要充分發揮體育委員和小組長的帶頭作用,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特定情境中,擔當他們向往和能展示自己特長和能力的角色,練習形式多種多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例如,“大漁網”的游戲,兒童初做會覺得有意思,再做就覺得單調,有些乏味,不再吸引他們。為此,我把游戲改為“聰明的小魚”,再精心設計場地,創設了“大海”的景象,跳箱作“礁石”,墊子做小魚的家,還有小草、魚網、老師當漁夫,學生是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魚,并在游戲中啟發他們,通過人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漁夫捉住,如何去救被抓的小魚,在加上老師的表情動作,會給兒童帶來一定的情緒色彩,雖然這是個奔跑的游戲,有一定強度,但在游戲中,通過觀察,可以發現他們的表現都是興奮的,歡快的,忘記了疲勞,想到的是有趣,連一些平時不好動的學生都對我說:“我們再做一次吧。”練習形式活了,氣氛也活了,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在收獲中學,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發展了創造能力,從而達到了“我想學”、“我會學”、“我愛學”。
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因此,在體育教學中,不斷創造性地運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法,富于變化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和手段,課堂上適度地給學生“自主權”和“自由度”,讓他們動腦筋,邊想邊練,去嘗試,體驗,并與同伴切磋琢磨,互相交流,逐漸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例如,上小學四年級課,內容是身體基本活動和武術,將一組過站樁、獨木橋、武術中的拳術、棍術組合起來,編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節,讓學生邊學邊練,邊唱邊模仿,使學生在想象中既學會了動作,又體驗克服困難的精神,師生關系和睦,教學充滿樂趣。
教師作為一堂課的組織者、引導者,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學生,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創新態度,教師必須首先成為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創新思維,富有創造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的學生,其“創新精神”主要包括“首創精神、成功欲、敢冒風險、以苦為樂”的精神,并把這種精神貫穿于體育教學之中。體育教學要從傳統的講授,單向傳輸轉變到啟發和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強調課堂教學是師生間互動、學生間互動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需要更新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每節課從學生的需要導入,把“需要”變成內驅力,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的學習需求,并盡可能采用學生易掌握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當今許多教材都只是指定安排學生一定要練,而沒有告訴學生為什么練和怎樣練,教師在學法過程中也多是以書為本,盲目遵從,導致學生雖然參與了身體活動,也許獲得了某種效果,而始終不懂健身原理方法,難于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平時,我要求學生在課余創編一套徒手操,然后讓他們在課的準備活動中輪流帶做。另外,我還指導學生創編體育游戲,并在課上安排時間,讓他們領著大家一起做。這些措施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體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了他們自主能力,弘揚了他們的主體性,而且他們的創新精神一點一滴得到培養。
在教學中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相互交流學習情況和心得,或討論某一問題,思考或討論的內容可包括:我學習得如何?我在學習中遇到什么問題?我是怎樣改正自己錯誤的動作?我采用的方法與教師教的有什么不一樣?等等。鼓勵每一個學生積極發言,而且要放開講,講錯沒關系,其實孩子們一些看法與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是教師意想不到的,甚至是妙不可言的,這種思考和討論對學生的創新精神有一定的培養。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學校最大的浪費在于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運用經驗,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知識。”
就需要我們教師的正確引導,要讓學生在體育實踐中感知領悟體育的魅力:因為體育文化的傳遞,單靠教師的引導,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調動起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培養起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逐步實現“要我學”向“我會學”的轉變。
總之,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搞好體育教學的關鍵所在,體育教師要深入研究課堂教學,轉變更新觀念,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