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蓮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團中學,新疆 阿拉爾 843306)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對于其有效性有以下思考。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后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部分知識被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知識量。只有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它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技能,可以通過訓練得到不斷提高與完善。我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下三點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一)聽辨法。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則等編成判斷題,由教師口述題意,全班學生用手勢表示“對”與“錯”。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鞏固練習中,我讓學生認真聽,仔細判斷,看誰的耳朵靈:“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的圖形是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對邊相等的圖形是長方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四邊是平行四邊形。”通過這些判斷練習,一方面可使學生通過辨別、分析、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個學生都必須認真聽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在無形中,就加強了學生傾聽的能力。(二)聽算法。計算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盡量做到每天堅持3分鐘的口算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口算練習中,我不但進行視算練習,還時常穿插聽算練習。這樣既改變了單調的練習模式,又有利于激發練習的興趣,同時也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聽力。通過聽算使學生明白,我們不但要學會算,更要注意聽,只有聽清楚,才能算正確。(三)聽說法。低段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是在游戲中學習,在教學完有余數的除法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斷:師:我們接下來做一個對口令的游戲,比一比,哪個小朋友對得又對又快,但不能重復。老師報一個余數是1,你能說出一個等于它的算式嗎?生1:15÷2=7……1生2:10÷3=3……1生3:25÷8=3……1……師:說得真多。下面余數是3。生1:15÷4=3……3生2:27÷6=4……3生3:33÷5=6……3……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只有認真傾聽別人的答題之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與別人雷同,這樣還促使學生不斷思索是否還有別的答案。這樣的練習,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激發了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就是“做數學”,其實質是讓“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在老師的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并做類比、分析、歸納,漸漸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知識不可能簡單地由教師和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教師的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現實而有吸引力的學習背景,激活兒童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儲備,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和空間,讓他們“做數學”,完成“數學的再創造”。學生在“再創造”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由來,獲得“再創造”的方法,誘發創造興趣,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如某教師教學《圓的周長》,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創造條件讓學生成為真實的探索者:通過操作,得出“繞”、“滾”、“截”三種“化曲為直”的方法測出圓的周長,像數學家一樣經歷“問題—猜測—測量—再測量—歸納—驗證”的探究過程,完成數學的再創造。同時數學教學活動還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生長”新知識。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和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他們更多的機會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我在教學“數的認識”中認識“5”這一課時,先通過故事導入:“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們想去參加它的生日party嗎?哇,客人都來了!看,小熊在做什么呢?”我用事先準備好的卡片展示小熊搬來5把椅子、倒了5杯水、拿來5塊蛋糕的畫面,讓學生通過畫面獲得直接的感知,然后問:“看到這些,你們發現了什么?這里面的物體的數量有什么相同點?”(引導他們說出相同點)因為問題的提出有情節、有意境,學生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大部分學生立即知道了“5”這個數字,知道了小熊請來了5個客人,要開一個快樂的生日party了。
《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小學數學課本的編排也極力貼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著這一目的,我們在作業的設計上,應把數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常布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讓所學知識得到應用、拓展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