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靜
(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構皮灘鎮第二幼兒園,貴州 遵義 564499)
幼兒尚處于身心成長發育的起步階段,可塑性很強,所以在幼兒園教育時期應該對他們做好一日生活常規的培養,包括生活活動、體育活動、自主游戲活動、學習活動等,從而引導幼兒們能夠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
生活常規是幼兒園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生活基本能力,確保幼兒健康成長而制定的幼兒園生活各環節的基本規則與要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日常生活組織,要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規,堅持一貫性、一致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基本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逐步發展的復雜過程,是在外部環境的熏陶,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的共同教育和影響下,通過幼兒不斷地的實踐活動,逐步將外部要求轉化為個體內部的需求,并經常表現在行為活動中的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
常規就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規則。它是幼兒園為了使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動中對幼兒的基本要求規范化、固定化及制度化,通過常規教育讓幼兒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以及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以及不應該怎樣做。提高動作的自動化程度,減輕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緊張。同時也有利于成人的工作,以保證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運用常規對幼兒日常生活各環節進行組織管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在制訂常規時,一要考慮幼兒生理和心理的合理負擔;二要考慮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三要考慮應有利于幼兒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培養,為幼兒充分的、自由的活動創設條件;四要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同時要從實際出發,針對兒的發展水平,因地因時制宜。
幼兒都是喜歡受表揚的,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發現幼兒對某一常規遵守比較好的時候及時進行表揚,在增強幼兒自信心的同時使良好的生活常規得以強化和鞏固。
在一日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小朋友在和老師討論如何遵守活動區規則的時候說的都很好,但一旦真正活動起來,有的小朋友就將所有的常規習慣拋在了腦后,于是我們嘗試采用了環境暗示的方法,在活動區里張貼一定的標志,如在盥洗室里張貼正確洗手的步驟圖和及時關好水龍頭的標志;在區域外貼一定數量的腳印,當幼兒看到腳印上放滿鞋子時就會自然而然到別的地方去玩。可見,環境暗示法容易讓幼兒自覺遵守活動的規則,比起教師的說教更容易讓幼兒接受,而且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兒由于年齡小,缺乏對危險后果的預見性,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地讓幼兒感受不遵守某一常規的后果,從反面來讓幼兒知道幼兒這樣做不好,這樣做危險,從而幫助幼兒建立一定的生活常規。如:讓幼兒體驗把腳放到別人的椅子中的后果——摔倒;感受自己被別人推的感覺會很疼,很難受,以后自己也不要推別人了。
我們還嘗試用數碼相機將幼兒生活中好的常規表現和不好的常規表現拍下來,然后放在大屏幕上,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討論、講述哪種做法好?哪種做法不好?幼兒非常感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和老師、小朋友交流自己的看法,從而有效地建立了良好的生活常規習慣。
幼兒最初了解了一定的生活常規習慣之后,還需要通過游戲和情景表演、比賽等形式加以鞏固。如引導幼兒模擬練習正確的洗手方法,比一比誰做得最好?并適當獎勵,達到鞏固行為、建立良好常規的目的。
幼兒愛模仿,好勝心也很強,當班里的某個小朋友的某種常規習慣特別好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表揚,并鼓勵其他小朋友向他那樣做或者做得比他好。利用這種樹立幼兒間同伴的榜樣的“榜樣激勵”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常規。
此外,教師自身的行為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教師的良好的榜樣作用也會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常規。因此要求幼兒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如要求幼兒有禮貌,教師首先待人誠懇,說話文雅;要求幼兒注意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教師就要認真聽完幼兒的講話,而不能邊聽邊做其他的事情。
做好家園配合是培養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之一。有的幼兒在家里一個樣兒,在幼兒園又是一個樣兒。這樣,對幼兒的身心發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師要向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并把幼兒園在此方面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要求與家長取得溝通,家園共同配合,做到目標一致,讓幼兒好習慣的養成得到持續發展。
日常生活常規活動可以稱得是幼兒園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將自始自終地伴隨一個人的成長,貫穿于一個人的終身教育之中。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要處處做個有心人,要學會根據孩子的特點,在一日活動中開展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幼兒創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條件與環境,讓幼兒充分的自我服務,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常規培養是從點滴開始,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教師只有做到言行一致,孩子們才會與教師拉近距離,并將教師作為榜樣,不斷進步。這樣周而復始,循序漸進地進行,相信孩子們的常規一定會培養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