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平
(南召縣直屬機關幼兒園,河南 南陽 474650)
表演材料是幼兒表演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可以利用周邊一些廢舊材料以及環保材料添置在表演區,這樣不但可以讓表演區材料具備多樣性,還可以吸引孩子們對布景的擺弄興趣。教師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幼兒一般在表演區是不懂得改如何選擇游戲所需要的材料,游戲中幼兒不具備同等物品替換的能力。本文主要根據幼兒園幼兒園表演區材料投放的有效對策展開相關探討。
教師要想方設法的為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表演區材料,用豐富的數量滿足每個幼兒對不同顏色和不同形狀以及材質的需求,盡可能提高幼兒的興趣。
南陽市南召縣直屬機關幼兒園,是秦巴山系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縣之一。南召縣地處山區,擁有豐富的山區資源,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像銀杏、秦嶺冷杉等;馬尾松、水杉、側柏等針葉樹和麻、青岡等闊葉樹也非常豐富;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紅薯等,這些植物的落葉或身上的某個部位都可以成為老師和孩子們制作的原材料[1]。其他如:玉米包、秸稈、樹葉、木材、石頭、羽毛、麻袋、禽類羽毛、民間大花布等更可以作為素材指導幼兒進行設計改造。這些山區本土資源對我們進行班本劇服裝道具的制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能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幼兒教育。
教師可以在生活中收集一些可以重復利用并且沒有污染的廢舊物品,把他們制作成表演區需要的材料,例如隨處可見的包裝盒或者飲料瓶,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收集以后進行清洗、消毒處理,最后進行統一歸類[2]。通過動手收集這樣的行動讓幼兒養成環保意識和廢物重復利用意識。讓孩子感受付出后獲得收獲的喜悅心情。
表演區材料如果單一,不能滿足幼兒在表演活動中的需求,如果太過豐富也會讓幼兒眼花繚亂,無從下手。表演區的材料投放一定要合理設置,綜合考慮幼兒的年齡、幼兒的表演特點以及幼兒群體的認知水平,根據這些特點有規律的設置表演區材料投放。
表演區的材料投放一定要根據幼兒具體的年齡和性格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做到循序漸進的讓幼兒逐漸適應[3]。像一些小班的幼兒,由于他們年齡較小,對聲音以及色彩的興趣比較高,他們跟喜歡一些色彩鮮明的動物頭飾,或者一些敲擊類的材料,相同樣式和顏色要多數量投放,保證幼兒不會因為只有一件而出現爭搶的想象。然而對于中班一些稍大點的孩子,這個年齡的孩子表演欲比較強烈,可以給他們提供可以簡易組裝的半成品材料,讓還在們通過自己動手完成道具制作,感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喜悅。對于大班較大的孩子可以給他們直接提供原始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創造了和想象力去制作和設計需要用到的表演道具,讓他們和老師一些成為表演活動的策劃人。
表演區材料的投放一方面要符合表演活動的主題,另一方面要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可以對投放材料進行靈活調整。要以幼兒為主題,時刻關注幼兒對表演區材料的興趣,激發幼兒不斷尋找符合主題的材料。大班幼兒在《大戰紅孩兒》表演中,可以提前準備金箍棒、緊箍咒、袈裟、唐僧帽等道具,可能在角色選擇時很多孩子都想扮演孫悟、豬八戒、唐曾三個角色,在制作表演道具時就從孩子感興趣的角色需要的道具開始制作,這樣孩子不但滿足了好奇心,也提高了動手能力。
在表演區材料投放過程中,教師要隨時觀察幼兒在制作過程中需要什么材料,如果幼兒不能自覺解決,教師一定要適時啟發幼兒,學會就地取材,引導幼兒自己可以自主的尋找自己需要的可以代替的物品,當幼兒在使用以及制作材料時教師要引導幼兒一起解決問題,不要果斷的為幼兒做決定[4]。教師可以巧妙的與少兒進行協商,通過正確使用替代物品,滿足少兒制作道具的好奇心,培養少兒具備耐心與創造力。教師作為具備引導作用的角色,也要具備培養幼兒的能力,開發幼兒的動手能力以及創造力。
除了做好一些必備的準備工作和現場的指揮工作,對于結束活動時還要給予適當的評價,保證幼兒對自己完成的制作有一定的認識。對幼兒的真實感受有一定是認識,不要存在較強的功利思想,這樣才能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心與制作的自信心[5]。在活動結束以后,教師對于自己的工作也要做出相應的總結,及時了解幼兒的意見,對于幼兒提出的比較有意義的意見進行采納并執行,確保在下次活動中不出現類似問題,一切活動的進行都要圍繞幼兒的需求進行。
綜上所述,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在開展幼兒表演區投放材料時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針對這些問題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及時更正,最后的材料投放一定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只要教師正確引導不但有助于幼兒全面發展,還可以提高幼兒園的整體水平。幼兒園表演區材料投放的有效對策也不是一層不變,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