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鄰水縣三合小學,四川 鄰水 638500)
過去,教學品德與社會,我們都稱之為上課,教給學生知識,而現在使用《道德與法治》教材,我覺得再這樣稱呼似乎已經不合適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現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跟過去的教材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編者不是要我們去教學生知識,而是要借用這個教材引導學生真實的生活。我們的教學,我們的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教學的對象——這些天真活潑的兒童就是人,一個個需要成長、需要培養、需要引導的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通過我們這種真實有效的引導助其成為一個有禮貌、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教學道德與法治課,使用新教材,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要讓人成其為人。
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完全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來安排的。這就是幫助學生成長的地方,而且教材還根據學生形象思維較強,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的特點,一年級運用繪本的形式,輔以拼音,給兒童展示出他們生活中的各個情景。比如,一開始就是兒童的新階段,也是他們最重要的一件事——上學了,開開心心開學去。上學了背上了新書包,發了新書,有了漂亮的文具盒,自己要怎樣把書和文具整齊地放進書包里。上學了會認識到新的同學,就要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需要怎樣與他們打招呼,如何交到自己喜歡的朋友。這些都是非常貼近兒童現實生活且急需指導的內容。到了二年級,兒童已經適應了學校生活,他們就需要關注更多內容,編者為他們設計了:我們的節假日、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在公共場所、我們生活的地方。這個時候就慢慢把他們的視角從自我引向了外在的環境,關注自己學習的班級,生活的家鄉了,慢慢打開孩子的視野。三年級,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了,需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同時注意安全,并用心去感受父母親人對他們的愛,以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與感恩之心。四年級,兒童已經慢慢變得懂事,這時教材引導他們積極為父母著想,盡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還要求學生學會幫助父母做家務。他們的精力更加充沛,對電視、網絡等都特別感興趣,也常常被一些充滿誘惑力的廣告給吸引,需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教材對這些都做了精心的設計。對學生的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要求也發生著變化。到了六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他們應該慢慢學會承擔更多的職責了,這個時候要培養他們的對家庭、對班級、對國家的責任心了,還要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另一個符合兒童特點就是教材中的文字,一年級的孩子所學漢字不多,教材中都給漢字標注了拼音,而且語句也非常簡單,完全符合學生剛學簡單句子的特點。到三年級,文字變多,因為按照部編版的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這個時候已經能夠獨立閱讀了。到了六年級,我們看到教材中的圖片減少,出現了大段的抽象文字,但還是考慮了孩子的情況,把一些內容用直觀的表格來呈現。
這所有的一切都跟隨著兒童的身體、心理的節奏發展來設計的,說是讓他們來學習,不如說是幫助著他們成長。
在使用道德與法治教材之前,我們都經過了短暫的課前培訓,學習了道德與法治的新課標,了解了教材的內容、明白了教學的目的。但真正上課的時候,才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套教材的生活性。教材不是要我們使用教材,而是要我們借助教材為學生搭建一個生活的舞臺,讓他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引導學生探尋生活意義,使學生自己去感悟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去追求的。我們在課堂上要引導兒童去理解、體驗自己生活中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從而幫助其形成“生活對于我是有意義的”積極態度,促使他們在現實的生活中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使他們懂得自己對于生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自己對于身邊的人有著重要影響的。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心與責任心。比如,二年級上冊的三單元《我們愛整潔》,就從兒童的生活出發,讓他們學會把自己的儀表、書包、課桌整理得井井有條,培養他們基本的生活能力,幫助他們樹立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還比如,四年級上冊的《少給父母添麻煩》,讓已經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兒童,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對父母產生一些影響,讓他們擔心,從而能夠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多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只圖自己的快樂。像有的孩子放學后和小伙伴一起玩到很晚才回家,看起來就是貪玩,實際上就是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沒有想過他們會為自己擔心,甚至到處尋找自己。引導孩子去思考這些問題,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幫助他們從一個自然人成為一個社會的人,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
今年年初,我讀到這套教材的掌舵人——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魯潔在一次訪談中談到編寫這套教材的初衷,就更加深信不疑了。她期望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對學生情感與心靈的激發。我們能夠通過他們編寫的教材,在課堂上與學生的心靈相撞,讓兒童能與老師、同學、家人心意相通,與朋友情意相融。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能成為一個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的課堂,每一個兒童都以“全人”的身份出現在其中,他們在這樣的課堂里,是自由的、舒展的、快樂的,他們的身心獲得了解放,天性獲得了釋放。孩子們越來越喜歡,甚至期盼上《道德與法治》課。
正因為如此,結合以上幾點,所以,我認為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就是要讓“人”成其為“人”。既不把人物化,也不把他神化,真正把他們當成他們自己,當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