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樂平中學,江西 樂平 333000)
首先,可以培養高中生語感。學生大量的閱讀,有感情的朗讀,讀出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感想感情,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克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成句,不成段的現象。歷史上,從古到今,一些有影響力有創作力的名人都是靠讀萬卷書才著成佳作。學生在課堂閱讀過程中,首先,老師可以先配合音樂朗讀全文,學生在聽讀過程中,初步對文章有個理解,其次,老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大聲閱讀課文,最后老師挑選幾個代表性的人物或者段落,對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朗讀,獲得語感。
其次,提高高中生寫作水平。培養高中生寫作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通過廣泛的閱讀積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自身的知識面。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說,寫作的前提就是要廣泛的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為寫作打下牢固的基礎。沒有飽覽群書,就會因缺少寫作的素材,缺少流暢的語句,造成寫作的瓶頸。所以學生要多涉足書海,主動的去接受文化的熏陶,這樣才能為寫作儲備下牢固的文化功底。
再次,培養高中生思維能力。思維是一個人智慧的反應,是大腦對客觀事物形成的核心思想。閱讀實際上就讓多種思想在頭腦中融合,碰撞,發散,創造出來的綜合活動。大量實踐表明,高中生通過廣泛的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發展自身的智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邊閱讀邊思考,就像是知識的種子在頭腦中生根,發芽,成長,收獲。不同的讀者對文章理解的程度和思想也不相同,高中需要在廣泛的閱讀中,在潛移默化中不斷來提高閱讀水平和思維能力。
語文閱讀離不開課本的教材,教材是課程最主要的來源,教材都是教育者和專家們經過組織、加工、制作,精挑細選出來,最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所以要利用好課本的資料,主要表現在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難點和重點,優化課堂結構,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學生不同的心理,巧妙地利用教材,激發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的興趣,在發揮教師主導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教學。
興趣是學生的最好地老師,而高中生,他們正處于情感較為豐富的階段,他們對于感興趣的事特別喜歡投入精力,而對自己不太感興趣的事物,不太喜歡付出和進行實踐活動。現階段,鑒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了改變學生興趣不足的現狀,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目的,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從自身方面進行改變。其一,在教學模式上進行調整。例如,為了凸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將學生進行合理地分組,并要求每一個學習小組有不同的角色,在學習活動中要求每一個角色都有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間通過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學習《社戲》,教師只是組織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只是提供學習的方向。而具體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完成。其二,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水平,教師積極整合現代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予教學,對于學生的閱讀興趣大有裨益。畢竟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有著強大的呈現功能,即具有視頻、音頻以及動畫功能。教師只要積極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
語文教學在經歷改革之后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以我們要逐步擯棄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教師要有變通的思維,了解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礎之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這里所說的因材施教并不單純針對學生個體,也涉及教師自身。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情感經歷,并且思想和能力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應當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以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自信地成長。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講課喜好和應變能力,然而有的教師為了追求更佳的授課效果,就喜歡向名師討教,學名師授課,結果不但丟失了自己原來的優勢,也沒有學到名師授課的精華所在。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和組織者。但是,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囊括了課堂的話語權,為了考試,教師不是以人為本地進行施教,而是以知識內容為本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把學生簡單地看作知識的容器,而教師也只是知識的傳播者,嚴重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剝離開來。學生學習主動性無法充分地調動起來。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應當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體地位充分地給凸顯出來。在閱讀教學中,真正讓學生進行閱讀,不要過多地將教師的對文本的閱讀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在閱讀中,組織學生積極地體驗活動,將學習的主體地位讓給學生。在課堂里,讓學生多讀、多思考、多表達。教師只是有計劃地進行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引導,不讓教學活動偏離學習的方向,不讓學習活動浮于表面就足夠了。
總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開動腦筋、創造條件,讓學生體會到文本中的深刻內涵,讓他們對人性、社會產生強烈的個性化感觸,從而能夠更深刻地體味到其中的詩意和濃情。只有感受到這些味道,才能真正體會到“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