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東源縣第三小學,廣東 河源 517500)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引導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可使學生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而將樂學理念與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融合,與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較為符合,所以在樂學理念下,以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行提升。
快樂學習一直都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知識的學習,正是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基礎層面進行落實的具體體現。學生只有快樂的學習,才可以更好的發揮出學習潛能。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色,將學生進行組別劃分,從而在整體層面上,使每個組別學生的平均能力都在同一個層面,這樣可以確保學習小組的相對公平。而這也是樂學理念得以貫徹的基礎。具體來說,教師在給學生進行分組時要結合學生的性格、能力、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給學生科學合理的安排分組。同時,這種勢均力敵的學習小組,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進而形成良好的班級學習風氣。
在劃分完小組之后,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確定每一個小組的小組長,并使每名小組成員都可以在組長的帶領下,以合作模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小組內互相幫助、互相激勵、協助前進、共同進步,并且還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增強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從而提升學生合作能力、協調能力[1]。具體來說,教師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對每個組別進行鼓勵,并且通過比一比、賽一賽等活動,看看哪個小組的合作學習效果最為明顯。當然,比賽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使每個組別的學習成果都可以進行展示,從而增加學生知識交流共享意識,使學生不僅可以體會到本組成員的語文思想,同時也可以對其他組別學生的語文知識掌握情況有所了解,從而多元化對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進行提升,也可以使學生在提升自我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真正將樂學教育理念落實到位。從教師層面來說,可以對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將每個組別最具代表性的意見進行匯總,以供每組成員進行糾正補充。在這一模式下,每個小組的學習氛圍就會在組長的帶領下、變得更具凝聚力,為使本組的綜合學習成績得到更好提升,組內成員會自發自覺的進行學習,進而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而這種自發的學習意識,自然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具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閃光點的眼睛,及時對學生做的正確的行為給予肯定和認可,適量給學生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在小組中或班級中,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讓更多的學生向這位優秀的學生學習。這種對學困生或者學習成績較差小組的激勵,可以增加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帶給自己的快樂。在這種模式下,自然會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究興趣。通常來說,組內一個學困生的飛躍進步,會對整個學習小組,乃至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進行帶動,激發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教師在課堂上針對本節課要講解的內容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回答教師的問題,哪個小組回答問題最多,正確率最高即為獲勝組,獲勝的小組可以要求成績最后一名的小組做一件事情,有獎有罰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可以使獲勝一組的學生感受到知識可以帶給自己快樂,體會到以知識戰勝對手的樂趣,進而又可以引導學生都積極參加到比賽中來,堅決不能拖累小組,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全組成員被懲罰,促進每一位學生都用盡全力尋找問題的答案,為自己小組的榮譽戰斗,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團隊意識,讓學生知道自己小組是一個團隊,之后才思考自己可以為團隊做什么,怎么做。逐漸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的習慣,增強小組凝聚力。而這也是拼搏帶給人的快樂,將這種快樂進行延續,就會逐漸在班級整體層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劃分學習小組,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寬松的學習氛圍可以促進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性,進而可以更加深入的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能夠展開想象和聯想,對文章中作者描會的景象和情感進行充分想象,增強學生理解能力,拉近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是說,只有這種整體層面上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將樂學理念落在實處的具體體現,使每名小學生在樂學理論及分組學習的雙重教學模式引導下,都可以快樂的學習語文知識。
綜上所述,在樂學教學理念引導下,為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性格差異、學習能力強弱等因素綜合考慮,給學生科學合理的安排組別,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這種模式可以促進學生大腦活躍,縮小師生、生生的距離,使學生可以在平等、寬泛的氛圍中快樂的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有效促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