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仙庵中學,廣東 揭陽 515200)
前言:讓學生學以致用,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初中數學教學也是如此。然而當下,很多初中學生奔著考取高分的目的學習數學,部分教師也以提升學生數學成績為導向展開教學活動,造成學生雖然記住知識但不會運用知識。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學生高效學習,也不利于數學教育事業長足發展。在本文中,筆者根據自身成長經歷和教學經驗,就培養初中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方式方法分享幾點拙見。
生活中處處都是數學,小到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大到宇宙飛船的發射,這些都涉及到各種各樣的計算。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并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書本上的知識去考試,更多的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這門學科的學習掌握一門技術、本領,運用它更好的適應社會、融入社會。但是就目前初中數學教學情況來看,很多學生雖然將書本上的知識記憶得非常牢固,知道百分數,但卻在商場促銷的時候遇到打折不會計算折扣多少錢;認識毫升,卻不知道如何將飲料瓶上的毫升轉化為多少立方厘米。這樣的教育是無效的、低效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若是脫離了生活,很難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因為這樣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數學本身有較強的應用性,課本上的概念、原理、公式等均取之于生活。同樣,將它們教給學生,是為了讓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和技能,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有效解決[1]。這是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數學課程開設的價值。所以,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并加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很多學生片面的認為學習數學知識并沒有用處。歸根究底,學生沒有找到生活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這也是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薄弱的原因之一。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場景講解知識,將知識融入到熟悉的氛圍和情境中講解。一方面,利用熟悉的生活場景縮短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從而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可以改變學生錯誤的、片面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它的價值并不局限于考試,還可以幫助人們切切實實解決實際問題,以此提升學生認知水平,這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有重要意義[2]。
例如,在《軸對稱》這節課中,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中在黑板上畫上正方形、五角星等圖形指導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生活實物,如奔馳車標、奧迪車標、楓葉、中國結、蝴蝶、窗花等。看到這些熟悉的生活物體,學生的興趣、熱情被調動起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尋找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在學生發現這些物體的共同特征之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發現給學生講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這種生活教學法,讓學生不再片面的認為軸對稱圖形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實際生活之中。有了這樣的認知,學生在生活中自然會聯系數學知識去分析,這可以為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奠定基礎。
例題講解、習題分析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有效途徑。在以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為導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立足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具體來說,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從生活中選取素材設置課堂練習,然后訓練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讓學生找到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切入點,為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和意識的培養奠定基礎[3]。
例如,在《勾股定理》這節課中,教師可以根據勾股定理的內涵和生活實際給學生創設這樣一個生活情景:“小健的爸爸買了兩幅畫準備掛在墻上,他找來一根長2.5米的梯子,將它靠在墻上。已知第一幅畫要掛在墻上2米的地方,而第二幅畫需要掛在1.5米高的地方。小健的爸爸準備先掛第一幅畫,然后再掛第二幅畫。問他在掛完第一幅畫中,要將梯子的底部向外拖多少米,才能使梯子的頂部剛好落到第二幅畫的地方?”這個問題情境具有生活性特點,教師先讓學生思考,然后讓學生結合這節課學到的勾股定理知識進行分析并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勾股定理的公式和概念等知識,其應用勾股定理知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應用意識也在無形之中增強。
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僅僅靠課堂上的理論教學遠遠不夠。除了落實理論教學工作,教師還要注重實踐教學。換言之,要讓學生將數學知識實實在在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此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在筆者看來,聯系實際生活設計實踐性作業是一個有效的措施。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這節課結束后,教師根據課堂上所講的內容給學生布置這樣的課后實踐作業:運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出學校圖書館的高度、教學樓的高度、古樹的高度、湖面的寬度等。這樣的課后作業具有生活性、實踐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并積極運用學到的課本知識進行實踐,從而有效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得到增強,也越發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習興趣也愈發濃厚。
結論: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是教學目標,也是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本文中,筆者分享了幾點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方法,希望能為廣大教師展開教學工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