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城東學校,吉林 梨樹 136500)
1.引導學生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深刻理解學無止境的道理。
2.進一步引領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大膽質疑的美德。
3.通過閱讀學習,來培養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
4.掌握下列詞字句的讀音和意思:辯、如、去、滄滄涼涼、問其故、探湯
1.重點應放在朗讀短文上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使學生能夠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進一步指導學生在熟讀基礎上復述故事情節,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見解和主張。
2.難點應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上。
一教時
在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基礎之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本,直至達到能夠復述的程度。再引領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力爭達到當堂背誦課文。還有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深入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比如說: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而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卻不同,這樣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孩提出的問題,能做到不知為不知,這是對待客觀事物而應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激情導入,引入新課。掌握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引導學生熟讀理解文本。
3.在閱讀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故事所深含的哲理。
4.再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繼續深化探討文本,以此來加深對文章蘊涵哲理的理解。
5.在學生理解掌握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實踐,進一步提高認知和寫作水平。
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大學問家,大教育家,他是誰呀?學生異口同聲來回答:──孔子。他有多少弟子啊?讓學生來搶答: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他博學多聞,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現在有這么一個問題,連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都無法判斷解決,這是個什么樣的問題呢?現在我就帶領同學們一起到《列子·湯問》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難倒的好不好?學生一起回答:好、好、好!
運用現代化手段,選用多媒體出示課題──《兩小兒辯日》
1.引導學生解題 ⑴ 請問同學們初讀題目能獲悉什么感知信息呢?⑵直觀感覺:兩個小孩在爭論關于太陽的什么問題?這里的關鍵詞是:一個“辯”字。
2.教師:同學們,課前初看課文,你感覺遇到了什么困難呢?你想沒想到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難題呢?
困難:難讀,因為是文言文,文言色彩鮮明,所以有些詞語難理解.
解決方法:只有多讀,因為古語有“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我們可以根據,結合注釋讀明白;才能夠理解大意讀通順.
3.教師范讀文本;還可以讓學生聆聽多媒體的名家范讀的錄音;(分別范讀)。讓學生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讀順文本。
4.在理解的基礎上試著讓學生來復述文本。
5.解析課文。
文本的焦點是:⑴ 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其他……)(可多媒體出示“問題”) ⑵ 針對文中多次出現“一兒曰,一兒曰”,請給兩小兒取名,理解爭論的內容,觀點是什么?有什么理由?(多媒體出示) 初出 日中 小兒甲:近(大如車蓋) 遠(小如盤盂)(以太陽大小判斷離人遠近)小兒乙:遠(滄滄涼涼) 近(熱如探湯)(以感覺冷熱判斷離人遠近)結果:孔子不能決也。
1.分角色朗讀:旁白、小兒甲、小兒乙
2.深入探究:(多媒體出示問題)對于兩小兒辯日,孔子這么大學問家也不能決,說明了什么?孔子不能判斷解決,那你們能判斷解決嗎?教師提示: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根據現在的科學知識判斷,早晨、中午太陽是一樣的距離
1.熟讀背誦課文。
2.課后擴展:安排一節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