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南宋梁楷所作的《潑墨仙人圖》,為絹本水墨人物畫作品,現被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作者梁楷為南宋時期的畫院待詔,因其性格豪放灑脫,被世人稱“梁瘋子”。其中國畫作品《潑墨仙人圖》是梁楷減筆畫的代表作之一,此圖描繪了一個仙人,這個仙人禿頂敞胸大肚,似乎在行走,卻又感覺步子不穩。觀其臉部,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擠在一起,甚為有趣。可以說,梁楷的減筆畫開啟了后代寫意人物畫的先河。
“氣韻生動”是指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富于生命的活力,或者表現為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以前用來衡量人物的形象,后來逐漸拓展至其他題材作品,如山水、花鳥等。《潑墨仙人圖》中梁楷不出數十筆便展現出仙人灑脫的形象,像看透世間一樣。事實上,這幅畫不僅表現出仙人的悠然自得,也呈現出梁楷的桀驁不馴。我們可以從畫中看到仙人的面部所傳達的內在靈魂:洞察世事又難得糊涂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這一點也是梁楷的人生寫照,據傳他在擔任畫院招待時,曾被皇帝賜予金帶。梁楷卻把皇帝賜予的金帶掛在自己院內,悠然而去,瀟灑曠達。
謝赫的“骨法”包話了中國畫在繪畫用筆時所表現的骨力和力量美,同時也借指由所畫人物的骨相體現出來的身份氣質。這個美學原則是由中國傳統繪畫制造的特有工具和民族風格所決定的。《潑墨仙人圖》五官簡單用線條勾勒,身體則用粗筆蘸墨汁側鋒書寫,這種似用墨汁潑翻,又有用筆的痕跡,是梁楷獨特的用筆所致,頗為震撼。墨色滋潤,在筆墨運用上自覺分出濃淡以表現人物體態:衣服處似乎先以淡墨進行皴擦,然后在墨未干時用濃墨畫肩頭,很自然的區分開上衣和褲子。這幅畫也是梁楷對自己精神的真實寫照。
“應物象形”指的是畫家所畫出來的作品要與所反映的對象形似,應在此處可理解為應和。將應物象形置于第三條,表明南北朝時代深刻地把握了藝術的外在表現與內在結構的關系,它的位置是很適宜的。在《潑墨仙人圖》中,生性狂放、嗜酒自樂的梁楷以禪宗要義為繪畫心法,據記載,梁楷經常與寺廟里的禪僧往來,也經常畫一些禪門高僧,因此人物形象也像當時的和尚。畫面中的仙人,既高深莫測,又詼諧幽默。梁楷以高度簡練的手法,根據其主觀意識和主觀情感,創作出一個完美的藝術形象:似乎酒醉的神仙形象。
“隨類賦彩”是指畫面的著色,可以理解為畫面中的色彩與所畫之物象相似。畫家根據所畫的客觀物象,同時結合自身的審美認識上顏色。《潑墨仙人圖》全畫用墨代替色彩畫成:從右邊肩膀處到衣服是由濃重的墨色逐漸變淺,寥寥數筆,便呈現出悠然飄逸的仙人氣質。面部用細筆稍加勾勒,卻也表現出似笑非笑的神情,衣衫的用墨令人嘆為觀止,肩部重墨,往下是淡墨,通過這種對比,表現出空靈飄然的虛幻境界。
“經營位置或“經營,位置是也”。經營可理解為組織規劃構圖,經營的原意為營造建筑、位置,總之指構圖和構思。此處的構圖為兩種意思,一種是畫面的構圖,另一種是構思畫面?!稘娔扇藞D》在構圖上畫的很滿,仙人加上題跋幾乎占滿了整個構圖,留白不多。仙人本來比較靠下,上面的題字又使得畫面平衡。畫中人物靠左,右邊自然的留出暗示的空間,整體看均衡得當,構圖完美。梁楷在畫面部時,用夸張的手法進行表現,額頭占整個頭部的多半。表現出一種灑脫、詼諧的快感。我們可以感受到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難得糊涂的性格特征。
“傳移模寫”很大程度上指臨摹作品,傳,可解釋為傳授、遞送,模,即字面意思摹仿。繪畫上的傳移模寫,主要靠的是模寫。模寫的功能,一我們可以看作是要學習基本功,二是摹寫可作為古代流傳作品的手段。臨摹的最高境界不是照搬古人臨摹,而是讀畫、品畫,研究前人的思想和筆墨語言,將繼承與創新很好的結合起來。前期梁楷學習吳道子、李公麟細筆風格,師從賈師古,另外學習研究五代石恪的簡括,并將其發展。作品《潑墨仙人圖》屬于后者,高度集中概括的風格。整體畫面統一和諧,既繼承傳統的筆墨語言,又創新出新的潑墨形式,突破了前人的用墨。
《潑墨仙人圖》是一件藝術珍品,令人嘆為觀止。此幅畫在“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中均有很好的體現。尤其是氣韻生動,雖然數十筆,卻把酒酣耳熱的特有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畫中仙人似乎聳著肩膀,縮著脖子,腳步踉蹌,一副有恃無恐、蔑視一切的姿態表現的極為傳神。這幅《潑墨仙人圖》在畫家的筆下得到了升華,同時也表現出了畫家梁楷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