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歐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懲罰性賠償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英美法系國家,一度被稱為“報復性懲罰”。該名詞進入我國的時間相對較晚,這也造成國內學術界對其的相關研究較少,目前可對該名詞的具體概念定義如下:按照法規條文,為對犯罪行為人的不法行為做出懲罰,以遏制將來再次實施該不法行為,法院在進行案件判決時,在完成受害人損失補償的同時,額外需要犯罪行為人向受害人支付一定賠償。懲罰性賠償具備足夠合理性,不光有助于現階段社會有序性建設,也可以符合將來法治文明建設趨向1。2008年我國出臺《勞動合同法》,明確懲罰性賠償的實施范圍,強調在勞動法領域可運用懲罰性賠償,這不僅完成立法突破,也助推司法實踐有序開展。
就社會勞動者來說,在付出一定勞動后,應根據合同約定獲得勞動報酬,其勞動權益應得到法律保護,且勞動報酬是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國《勞動法》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和我國國情,對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勞動權益的現象要求支付懲罰性賠償,但對勞動者出現生命權或安全權受侵害的情況是否屬于懲罰性賠償的范圍并未明確。
從勞動法角度來看,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運用范圍存在模糊,且對社會勞動者生命、健康安全出現一定忽視,與立法初衷存在偏差,也對司法實踐開展形成約束。
我國在2008年頒布的《勞動合同法》已引入懲罰性賠償的概念,因此也在立法階段形成一定突破,但規定法院在引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范圍較為狹窄,僅在用人單位違反合同約定,提前勞動者工作報酬或其他經濟補償,且該行為已受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確認,且由該部門出具整改意見,但用人單位并未履行的情形下,法院才會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判定用人單位支付懲罰性賠償。因此,盡管法規條文已規定“懲罰性賠償”的存在,但在要求用人單位支付懲罰性賠償時,也設定勞動仲裁、行政機關處理等流程,這使得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時間較長、程序較多,對勞動者權益保障造成影響。
盡管法律明確規定勞動合同的作用,并在司法實踐中突出勞動合同對于維護勞動者利益的重要性,且勞動者依法也自行保管勞動合同。但從客觀層面來說,用人單位能夠及時將勞動合同交給勞動者,對勞動者權益保護并無明顯影響。如果勞動者在合同關系存在的階段內并不存在權益被侵害的情況,但通過未簽訂或未及時獲得勞動合同的理由向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舉報,依法可獲雙倍工資。但這種情況也會對已簽勞動合同的社會勞動者而言存在不公平心理,或造成少數勞動者以獲得更多賠償為目的,并不與用人單位進行簽約。
在勞動法視域角度下,可適度增多與懲罰性賠償相關的范疇規定,如對勞動者出現工傷后未履行相關義務、未繳納勞動者工傷保險等情況,也可列入懲罰性賠償范圍中5。此外在司法實踐中,也可將不采取勞動保護措施、勞動環境惡劣的情況也列入懲罰性賠償對應的事項清單中,對實際賠償數額,可按照勞動者權益受損程度、身體受傷程度、金額拖欠時間等作為參考,由法院按一定規定進行自由裁量,以確保勞動者合法權益獲得保障。
為充分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需進一步簡化維權程序,拓寬勞動者尋求賠償的渠道,并切實減少訴訟費用。因此可取消當前的行政審核流程,使得勞動者在面臨權益侵害后直接進行起訴,以勞動仲裁或訴訟裁定書等方式追隨相應的懲罰金,同時也可以規避繁復程序對勞動者群體維權造成的不利影響。此外對惡意延遲發放、拒絕發放勞動者薪酬的用人單位,可由勞動者群體依法行使追索權力,對行政主管部門已提出提高要求但用人單位未執行的情況,可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進行處理,對不整改、不糾錯的用人單位要求支付懲罰性賠償,并將其作為勞動者維權補償。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目的是要求加害人支付更多賠償金,并以此對所存在的不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規避可能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因此懲罰性賠償標準是否合理,與立法初衷能否實現具有密切關聯。這就需要在立法層面優化賠償標準,對當前賠償規定做出一定調整,強調勞動者權益保障,逐漸取消現階段按倍數進行限額的規定,采取更為科學、更為貼近實際需要的方式進行處罰,并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確保所裁定的賠償金額可以滿足勞動者權益保障需要,也可以對用人單位做出一定懲戒。
懲罰性賠償制度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推廣,為充分展現該制度優勢所在,改善我國勞動市場環境,就應在新經濟形勢下,以勞動法視域為切入點,對現有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存有的不足做出改進,以擴大該制度運用覆蓋面,通過優化勞動者維權流程、提高勞動者索賠效果等方式,鼓勵更多勞動者積極運用合法渠道實現維權,并使得懲罰性賠償制度可以在完善的勞動法框架中得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