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個人所得稅于1799年誕生于英國。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建立和發展如下:1980年9月頒布《個人所得稅法》;1986年1月頒布《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1986年9月頒布《個人收入調節稅》;1993年10月三稅合并的基礎上,頒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1999年8月,第二次修正;2005年10月,第三次修正;2007年6月,第四次修正;2007年12月,第五次修正;2011年6月,第六次修正;2018年6月個稅迎來了第七次修正,也被稱為“一次根本性變革”、“力度空前的個稅改革,此次個稅改革是針對目前我國僅次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
此次的個稅改革由原來的分類稅制改為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特許權使用費和稿酬所得四項勞動性所得實行綜合征稅;將起征點由原來的 3500元/月調整為5000元/月;綜合所得的稅率由原來的九級調整為七級,擴大了低稅率級距,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贍養老人支出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商業健康保險、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等在遵循公平合理、簡便易行、切實減負、改善民生的原則下,確實惠及了廣大民眾。
1.減稅總額顯著。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個稅改革累計減稅1686億元,人均減稅855元。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激發市場活力,為經濟發展提供助力。綜合征稅體現稅收公平,調節收入分配。專項附加扣除兼顧個人負擔的差異性,更好地實現民生保障。
2.專項附加扣除減稅政策的指向性、規律性開始顯現。以年齡區間為例,36至50歲的人群是政策享受主力,占比達5成,絕大多數集中在贍養老人、住房和孩子教育,人均月新增減稅348元,是獲益最大的群體。3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體,六成集中在住房租金或住房貸款支出,人均月新增減稅249.6元。50歲以上群體,特點也很鮮明,以贍養老人居多,人均月新增減稅229元。房貸利息、房租抵個稅,減輕房貸壓力和減少個稅,也刺激購房需求。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保護中產的利益。
稅法課程是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稅法課程對于會計專業學生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其課程是會計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與會計專業其他課程如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經濟法有著交叉的內容。同時,在國家人事部規定的會計職稱考試中,無論是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還是注冊會計師等考試中,稅法知識的占比都非常高。因此,稅法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是涉及多個學科門類的綜合學科。
在稅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如我國在2016年5月開始實行全面“營改增”之后,又先后出臺了相關規定:對增值稅稅率由原來適用17%和11%稅率的,稅率分別調整為16%和10%、對小微企業所得稅實行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等,2018年又對個人所得稅進行較大的改革……。縱觀這幾年稅法內容的不斷變化,由于稅法教材的編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完成,而且由于現實生活中的稅制的改革變化莫測,導致教材的編寫及征訂往往是很難跟上其變化的步伐,無形之中加大了教師的教學任務,增加了稅法課程的教學難度,授課教師需要在課前查閱大量的資料才能將最新的理論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往往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做筆記,以便更新內容,使得教學效果和效率大打折扣。
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薄弱,而高職院校稅法課程具有稅種多、規定繁雜而且多變、內容繁瑣、實用性強的特點。我國現行稅法涉及到18稅+1費的模式,除了流轉稅類中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外,還有所得稅類中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稅是目前我國的四大稅種,還有一些小稅種,且每個稅種都將從各稅制構成要素加以規定,知識點廣。所以,學習稅法課程對于基礎普遍薄弱的高職學生來講難度可想而知,使得學生在學習稅法課程時偶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
除此之外,由于稅法課程講授內容多、理論性強、知識點分散,在不斷改革的稅制環境下,教師往往自己還剛剛適應舊的稅改,就要更新新的知識體系,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只能采用傳統的講授為主,借助課本,借助課件和教案,還處于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的、機械式的接收教師所授的知識點,是很難以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一本好的、適合的教材是教學的關鍵,為保證教學質量,首先是要選好稅法教材,教材內容不僅要緊跟當下稅法政策,同時還要確保無差錯,選擇最權威的教材。
當然,為了避免教材內容的滯后性,教師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時刻關注當前的稅收法律法規的變化,教師不僅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一些稅法知識外,及時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是最新的知識。還要了解稅法制定的原因和背景,以便學生對新舊知識的更替容易理解和學習。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稅法的目的是主要是熟練掌握計算各稅種應納稅額、熟悉各稅種納稅申報流程、掌握各稅種納稅申報基本要求。歸根結底重要的是更要注重實務,課程理論性太強。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的現象,隨著我國稅收制度和稅法體系的不斷變化,在稅法課程的教學時教師不僅需要適應變化的形勢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根據時代的轉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應對稅收環境的變化,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授課的趣味性,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外,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與學生進行課后的互動,以便及時為學生答題解惑,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
根據筆者多年稅法課程的心得總結為,在講授稅法課程時,融入最新的稅收法規;案例教學貫穿本課程的始末;實踐環節增強同學的感性認識;趣味教學以調動學習積極性。
當然,為了讓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高職院校可以鼓勵教師“走出去”,根據實踐經驗進行的課程設計,才能更好的組織課堂教學。高職院校還可以建設以真實的稅務會計的稅務模擬實驗室,讓學生脫離枯燥的書本,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下體驗,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為其今后從事相應的工作打下基礎。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多元化的學習,制訂會計職稱考試計劃,通過考證的復習讓學生對稅法課程有了一定的認識,還可以讓學生夯實基礎。只有基礎扎實了,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容才能夠從容應對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