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2)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農村教育是關鍵,學前教育則是個人教育、社會化的第一步。因此,必先把農村學前教育作為重點。然而由于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村學前教育重視不夠、規劃不全、投入不足等原因,農村學前教育不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矛盾重重。
2012年山西代縣377個行政村僅1所公辦園,教育資源短缺。于是代縣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代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并成立領導組統籌規劃、協調、指導全縣幼兒園建設各項工作。針對部分村辦幼兒園布局散、規模小、質量差等現狀,村委會采用PPP模式著手多方籌資,充分利用撤并的小學校舍,改造、新辦幼兒園,提高幼兒入園率。僅6年時間,幼兒入園率由2010年的42.1%提高到95%。
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認為教育有明顯外部收益性,其受益主體包括國家、個人、家庭、學校等[1]。這理論同樣適用于農村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研究。該理論認為應依據“收益”原則和“支付能力”原則由各受益主體進行分擔。依據“收益”原則,農村學前教育受益的不僅是孩子及其家庭,還為政府和社會提供人才奠定重要基礎。游雪[2]認為政府應積極調動社會團體,使農村學前教育受到眾多社會力量的支持??梢?,學前教育成本分擔的主體為政府、家庭及社會,且政府是學前教育成本最主要的分擔者。本文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剖析案例成功之處,借鑒經驗。
1.成本分擔能力有限,多元合力破難題
學前教育是準公共物品,不能完全由市場提供,需要政府參與供給,在我國,學前教育管理和發展的重任往往落到縣級或鄉鎮一級政府上,投入責任主體重心低,保障能力較弱。
案例中,該縣2012年前僅一所公辦園,經濟發展水平限制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成本分擔能力有限。代縣在有限財力基礎上,支撐較大規模的農村教育。在教育資源緊張情況下,縣政府充分利用民間社會力量、遺留廢棄閑置資源,多方面籌款融資,與企業、家庭合力突破難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該縣幼兒提供良好教育環境和資源,打破政府教育成本分擔能力有限的困局,體現多元主體參與教育成本分擔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投入保障機制漸成,發展格局現雛形
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保障主要體現在公辦幼兒園生均財政撥款基準定額上。財政撥款、經費投入,不能僅面向公辦幼兒園,還要對民辦幼兒園給予一定經費支持。
山西代縣學前教育基本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把學前教育納入縣政府的教育改革發展規劃,制定出臺《代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重大民生工程,使之與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地位同等。同時實施農村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建設工程,落實學前教育專項經費,逐年提高縣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同級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例。代縣通過財政投入保障機制,改善了幼兒園軟硬件設施,使全市3.5萬余名幼兒享受到高質量、低收費的優質教育資源。在全縣基本形成以縣直公辦幼兒園為示范,鄉鎮中心園為骨干,農村幼兒園為主體,民辦幼兒園為輔助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學前教育發展格局。
3.財務監督體系完善,教育資源穩投入
在幼兒園運營過程中,財務監管體系是否完善是影響幼兒園經營好壞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效果存在一定差距和負效應。要解決學前教育的經費困境,除了需要增加投入外,健全并嚴格執行經費管理制度、完善財務監督體系也十分重要。保障專項資金專項使用,保證教育資源投入穩步增長,物盡其用。為保障資源盤活、公益普惠,該縣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從幼兒園的規劃建設到落地運營,監管好各項財務收支,逐步建立并完善財務監督體系,堅持“既方便幼兒入園,又保證長遠發展”的原則,充分保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穩定、合理投入。
1.降低學雜費用,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學前教育成本承擔的高低需要考慮受益家庭和個人支付能力。不同收入階層家庭的學前教育支付能力有很大差別。中高薪階層在孩子學前教育成本分擔上稍顯輕松,相應成本在家庭總收入中占比較小;而對于低收入家庭而言,學前教育成本在家庭總收入中占比過高,甚至影響到家庭日常生活水平。對于農村家庭而言,收入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提升,但生活成本和學前教育成本也同樣發生巨大變化,其占比遠遠超過了農村家庭承受能力。
2.教育服務完善,降低家長時間成本
需完善教育的配套設施,如案例中政府利用黑山莊小學閑置的半棟教學樓建設幼兒專用休息室,不僅為村幼兒園節約建園成本、引進教學設備、師資力量,減少本村家長財力和物力的付出,而且就近選址建園、就近上學,避免出現前面家長自發組建校車隊伍接送孩子上學的情況,既減輕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及精力,又杜絕了安全隱患。
1.社會參與廣泛,獻力農村建園經營
社會對鄉村幼兒園普遍都是一些暫時性的補助,如暫時性的“免費午餐”、“送棉被”活動等,這些補助沒能普及且短暫性的,對幼兒園的運營幫助只是九牛一毛。
案例中通過PPP模式,由政府主導、多方籌資建園,社會的積極主動性就加強,對農村幼兒園的補助也有相對穩定的保障。辦園就是通過加強社會力量的參與度,無論是社會組織提供公益幼師團隊還是委托代理社會力量參與幼兒園經營管理當中,都是為農村幼兒園出力,承擔部分成本。學前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福利和公益事業,可為家長參加工作解除后顧之憂,為企事業單位的用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發展動力和保障。因此作為連帶受益主體,社會也應承擔部分學前教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