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第一幼兒園,四川 德陽 618000)
角色區游戲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娃娃家”游戲是幼兒在教師特意營造的家庭情境中通過動作和語言來扮演角色,使用游戲材料進行角色互動,展開游戲情節的活動,大部分人也認為“娃娃家”是幼兒最喜愛的游戲之一。但事實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會發現許多幼兒在“娃娃家”常常處于無事可做的狀態,要么在家做一些單調的工作,要么就頻繁外出,流連忘返?!巴尥藜摇钡挠螒蛑黝}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生活,如做飯、照顧小寶寶、整理房間、洗滌衣物等;一是與其他區域相聯系而生發出的活動,如幼兒外出去“餐廳”吃飯,去“菜市場”買菜,去“醫院”看病,去“理發店”理發,去“超市”購物等。應該說,其他角色區的存在拓展了“娃娃家”的游戲主題,但如果幼兒只對參與其他角色區有興趣,而對“娃娃家”里的活動反應比較消極,那就值得我們反思了。理想的“娃娃家”游戲應該是幼兒首先能夠在“家”里興致勃勃地游戲,然后通過互動、想象,與日常生活情節相聯系,生發出一系列與其他角色區相關的活動。但現在的問題是,幼兒在外玩得很開心,在“家”里卻玩不起來,原因何在?
角色、材料、動作和情境是“娃娃家”游戲的基本要素,幼兒自出生起,每天都在家庭中吃、穿、住、玩,他們對家庭生活有著豐富的經驗。因此,幼兒可以在“娃娃家”開展什么活動主要依賴外在游戲環境的支持,尤其是游戲材料的支持,他們的行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預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營造著不同的游戲情境,暗示著不同的活動方式,制約著游戲者的角色行為。例如,手推車暗示幼兒可以推車外出購物;各種類型的衣服示意幼兒可以給娃娃穿脫衣服或整理衣物,練習扣紐扣、拉拉鏈、系鞋帶;一把小錘子可能生發出修理活動;筷子可以讓幼兒練習夾東西 ;紙杯、吸管、小豆子會讓幼兒想到請客人喝珍珠奶茶;橡皮泥意味 “娃娃家”的傳統活動,雖然教師為幼兒準備了灶臺、鍋、碗、刀具以及各類逼真的塑料蔬菜、精心縫制的餃子等,可是面對成形的食物,除了擺 放、排列,幼兒還能做什么呢?如果教師準備的是紙片、橡皮泥、石子、草、樹葉等材料,幼兒就可以擇菜、切菜、做面條、包餃子、做糕點、燉肉……幼兒只有自主進行大量的切割、翻炒、盛放等活動,做飯才有樂趣可言。
可見,“娃娃家” 留不住人的根源在于游戲材料。游戲材料在數量、種類、可操作性上的不足是導致“娃娃家”游戲缺乏吸引力的關鍵原因。一部電話機對 “娃娃家”游戲來說,就比一臺電視機更有意義,畢竟電話機可以讓幼兒拿來練習撥號、假裝打電話,而電視機只能作為擺設。芬蘭的兒童教育家蘇塔瑪曾經指出:“一種理想的游戲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極的占有物”,就是強調了幼兒游戲中操作材料的重要意義。再進一步分析,操作材料還存在著可操作性程度的不同。可操作性強的材料相對來說更富于變化,幼兒可以用更多的動作類型和方式來操作這種材料,故而擺弄的時間也更持久。例如,一根真黃瓜的可操作性就要強于一根塑料黃瓜。雖然塑料黃瓜也可以誘導幼兒做模仿性的切、夾、吃等動 作,但真黃瓜除了可以滿足這些操作要求外,還可以由整體變成部分,由大變小,變換形狀。而這些變化會給幼兒帶來新奇的感受,使游戲更有趣味。因此,為了豐富“娃娃家”里的活動,教師應多投放一些操作材料,尤其是可操作性強的材料。那些成品游戲材料雖然外形逼真,但功能固定,用法單一,留給幼兒自由想象和創造的空間較小,幼兒不容易根據需要進行象征性改造。而非成 品游戲材料,尤其是一些廢舊物品,如包裝盒、瓶子、布頭、棍子、石頭、樹葉、木塊等,可以一物多玩,具有靈活、多功能、耐用、成本低等優點。很明顯,非成品游戲材料比成品游戲材料的可操作性更強。在“娃娃家”游戲中,教師可多為幼兒準備一些用法多變的非成品游戲材料。
此外,“娃娃家”游戲材料長期得不到更換也是導致游戲主題單一的原因。游戲材料長期不變,幼兒的游戲內容為材料所限,他們的游戲就會在原有水平上停滯不前?!巴尥藜摇崩锏挠螒虿牧喜⒎窃蕉嘣胶?,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游戲情況分期分批地投放。比如,當幼兒對切菜、做糕點漸漸失去興趣時,教師可增加一些毛線團,這樣幼兒的興趣就會自動地轉向這些新材料,生發出一些與毛線團有關的編織、纏繞、捆綁等活動,也可能將這些新活動與原來的活動相結合,創 造出更為豐富、高層次的游戲內容。當幼兒對某些材料不再觸碰、熟視無睹時,更新材料就變得勢在必行。因此,及更新游戲材料是使“娃娃家”游戲保持吸引力的重要策略。
“娃娃家”作為幾個常設角色區中的一個,它所存在的問題往往在其他角色區中也能得到印證,如“醫院”游戲中的醫生、“超市”游戲中的營業員,在沒有病人和顧客時也常常無所事事或東游西逛。角色游戲作為一種通過幼兒模仿、想象、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社會性。因此,很多教師把角色游戲定位為發展幼兒社會性的游戲活動,認為角色游戲主要應強調幼兒之間的交往,幼兒對游戲材料的操作不是角色游戲的重點,由此,他們忽略了角色區操作性游戲材料的設計與投放。確實,角色游戲是一種鼓勵幼兒交往的活動,但問題在于,如果缺乏操作性游戲材料,幼兒無事可做,他們之間交往的主題是什么呢?他們又該怎么交往呢?幼兒只有擁有可以動手操作的材料,才可以清楚地用行為界定自己的角色,從而產生合作、交往的需要。因此,在角色區,操作可以說是交往的基礎。要解決“醫院”的醫生在沒有病人光顧時的左顧右盼,“超市” 營業員在沒有顧客時的百無聊賴等問題,增加操作材料與及時更新材料是關鍵。
幼兒操作游戲材料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獲得信息的過程,幼兒會按照自己的發展水平通過游戲活動“破譯”游戲材料所蘊含的信息。與集體教學活動不同,區域活動是一種典型的教師“間接引導”的活動,教師對活動的調控主要表現在游戲材料的投放上。把游戲材料作為改進活動的切入點,不僅對角色區游戲有意義,對其他區域活動也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