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西縣委黨校,安徽 合肥 231200)
建國70年來,中國鄉村治理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十九大提出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如何構建鄉村治理體系,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我們要在更高視野、更新領域上進行實踐和思考。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工作作為固本之策,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是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標志性指標之一,鄉村振興是鄉村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變遷過程,是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全面推進過程,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探索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的構建以實現鄉村善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新時代面對鄉村治理主體、客體、環境等因素的深刻變化,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走鄉村善治之路是一項重大社會課題。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綜合戰略,一項系統工程,其五大目標要求、七條實現路徑環環相扣、系統完備,而鄉村治理在這個系統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凸顯,它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和制度基礎。當前農村人口老齡化、人才枯竭化、村莊空心化、家庭離散化等社會問題最為凸顯,嚴重制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建設,不論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還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論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促進綠色生態發展,無論是傳承、提升農耕文明,還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無論是調動鄉村振興主體的積極性,還是協調鄉村振興主體、客體和環境的關系,都離不開鄉村治理,因此,只有把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作為固本之策,才能確保鄉村社會各方面充滿活力,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一段時間以來,在社會分化、體制僵硬、精英缺失、價值迷失、資源匱乏等因素的影響下,鄉村治理面臨的著種種困境,這是城市化發展和農村社會轉型所付出的歷史代價,是各種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交織、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其深層次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城鄉二元體制及村民人權、產權、治權的缺失是鄉村治理面臨困境的物質根源。城鄉二元體制使得城鄉分治,在物質基礎、居民身份、公共服務、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農村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人、財、物的巨大犧牲。人口空心化、管理封閉性以及強權對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干預再加上外來資本的蠻橫掠奪,使得相當多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缺,村民享受社會保障以及平等權、受教育權、健康權、自由遷徙權等權利難以保證,村民難以成為鄉村治理的主體,村民自治往往異化為鄉村干部自治。第二、價值引領缺失及治理主體行為失范是鄉村治理面臨困境的思想根源。鄉村是中國文化的根,是傳統文化的載體。隨著農村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的鄉村價值體系受到沖擊,大量農村村民經濟意識增強,更加關注經濟收入,不重視文化生活,文化生活相對單調低俗。價值引領的缺失,無論是從個體層面、群體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就個體而言,容易引起個體行為失范;就群體而言,容易引起群體道德滑坡和群體無理性;就社會而言,容易引起社會凝聚力不足。正確價值引領和共同治理理念的缺失,農村治理主體極易受不當利益的驅使作出違背道德甚至法律的行為,甚至直接造成了鄉村治理主體間的行為沖突和鄉村治理的結構離散,影響著鄉村善治目標的實現。
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和能力已成為最棘手、最迫切的任務,從過去鄉村建設經驗和當今鄉村治理的要求來看,為促進鄉村善治、更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應著重把握好幾個原則。
從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理解鄉村治理治理,從“城鎮化”和“逆城鎮化”的大變動下理解鄉村治理,鄉村治理不能孤立開展,而要全盤規劃,在新時代要學會運用新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方法,把傳統治理與現代治理相結合,把自然資源整治、人居環境建設、鄉風文明提升、要素資源激發與鄉村治理相結合,為農村各類人才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讓農村真正成為“善治”之地。
目前,全國行政村有50多萬個,經過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洗禮已形態各異,大體可分三類:城中村和城郊村(已被城市化覆蓋或即將覆蓋的村莊)、中心村(新農村建設中逐步形成的有若干村莊合并,人口相對集聚,生產生活分離,社區服務功能較強。)、傳統村落(生產生活分離不明顯。)因此,鄉村治理要避免簡單照搬、盲目復制,千村一面。要從區域和地域情況、社會人文情況、發展階段情況等具體實際出發,從地方特色出發,因地施策、因人施策,重視鄉村治理內生資源,激發鄉村治理各類主體活力。
從黨是領導一切的高度和以民為本的深度認識鄉村治理的保證力量和依靠力量。時刻牢記鄉村治理的人民性,堅持黨相信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的路線,黨和政府引領帶動進而激發起群眾的主體活力才是實現鄉村善治的正確路徑。
鄉村有效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鄉、村力量難以解決,從國家、省、市層面都應有全面設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帶來難得的機遇,各級黨委、政府要積極依據國家土地制度和產權制度改革要求,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有序、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最大限度激發農村人、財、物資源。要積極改革創新,因地制宜保障、維護和發展好農民的產權、人權和治權的統一,在激發產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保障和尊重農民的基本人權,村民自治不應只是民政部門重視和推進的工作,而要從社會治理現代化、國家政治文明建設和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高度推進村民自治的民主化、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讓村民真正做到民主決策、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使農村“善治”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