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惠寧建筑標準設計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民居的主人口前,有一灣月牙形的水池名為“墨硯池”。墨硯池是人工修建,以彌補風水觀中宅前缺水的不足,用人工的手法使之成為“靠山面水”的絕佳風水寶地。又巧妙地使用借意手法,于水岸邊西南側種植1株高大優美的黃葛樹,以水池為墨硯,以古樹為毛筆,以此說明主人家乃書香門第。在黃葛樹旁邊設有臺階,下行通向水池平面。墨硯池東側的駁岸上,又植有1株體量稍小一點的黃葛樹形成對景,隔水回望,墨硯池的波光倒景,在古樹的映襯下更顯翠綠。在景觀層面,墨硯池豐富了人口處的景觀效果,拉開了人口處的進深,創造了開闊的視覺景觀,成為整個民居軸線序列的起點[3]。大門前豎有雙斗桅桿,因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該宅黃姓主人家有3人考中舉人而立。
夕佳山民居因地而施,坐南朝北,建筑平面布局符合傳統建筑以院落組織形成建筑群體的一般方法[4]。莊園東三進廂房,利用房屋建筑與天井的虛實相生,構成“筆、墨、紙、硯”圖形,匠心獨運。莊園的前、后、左、右分別建有池塘、后花園、西花園、東花園。整個建筑布局嚴謹,主次分明,開合有序,互為呼應。建筑呈三進四合院組合排列,主屬分明,實用功能齊全。布局具有明確的軸線,以文魁門一前院一前廳一堂屋為主要中心軸線向兩邊舒展,并在東西方向形成下客廳一中客廳一上客廳的次要軸線。在南北向形成怡園一沁園一學堂的西花園軸線,以及金庫-繡樓-耦荷園-轎房的東側仆人區軸線。
封建社會儒家思想的“中正”“中庸”等觀念在建筑布局設計上的影響即是中軸對稱,居中為尊。自文魁門進入,沿南北向形成前院一前廳一后堂的的軸線序列。從窄小的文魁門踏進,即是最大的天井前院,前院寬11.5m、長21.0m,面積較大,場地空曠,只在臨門一側的左右角落里各分布1口水井。在空間氛圍上,進入文魁門后豁然開朗,開闊的庭院給人以端正嚴肅的感覺。民居前廳外“九步”石梯,寓意為“步步高升”,而“九”又是一位數中最大的奇數,屬“上陽”,又隱含“大吉大利”之意[2]。沿石梯上方連接一三面回廊,回廊在東西盡頭又有臺階登高以到達東陽樓、西陽樓。在前廳的左側有客房、茶水房、診所、藥房,右側有議事房、傭人房、管事房、賬房,整個前院功能豐富,注重實用。
前廳后院的主軸線向東西延伸,串聯上中下3個客廳形成民居東西向的主要軸線。自下客廳穿過后院到達中客廳,作為進入西花園的必經之路,中客廳充分運用了欲揚先抑的障景手法,先是在中客廳中設置一道隔墻,再通向寬敞的工字廳。工字廳是連接戲臺和中客廳的過廳,既為通往西花園的過道,又是品茗看戲的場地。工字廳北側為佛堂、南側為小姐臥室及書房。中間搭建過廊,左右兩側又形成2個天井,種植有桂花和紫薇,以保證環境的靜謐優美。穿過工字廳,上臺階可直達戲臺。
怡園-沁園-學堂是南北方向上次要軸線,在西花園的軸線中,南邊的怡園最具有游賞性,假山、水池、亭子等元素,豐富了其內容。為主人提供了日常休憩場所,來此的客人亦可觀賞游玩。靠近學堂的沁園相較簡單素雅,只有植物和道路這兩個元素,為的是營造學堂的安靜讀書氛圍,避免過多的娛樂因素起到干擾。
怡園占地2000hm2,以花木見勝,園內郁郁蒽蒽,四季皆有特色。怡園總體布局自由不拘泥,采用了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移步異景,目不暇接。特別是借景手法的運用,雖作為小面積的民居庭院,但充分突出了自身的特點,避免千篇一律。
從戲樓踏上臺階進入怡園,道路東西向連接上客廳,南北向連接佛手池和沁園,呈正十字形交叉。在道路交叉中心處建有正方形水池,內有假山,上植有古黃葛樹,水中有浮萍等水生植物。
2株古樹枝干茂密,樹蔭巨大給怡園提供了天然遮陰屏障,使整個西花園顯得幽靜自然。
沁園具有孤植的北方園林特色,以粉墻為紙,栽一二花木,襯托前后,幽香怡人。沁園和怡園之間,粉墻相隔,由一個圓形景門連通,使得沁園和怡園互為框景,相互因借。
庭院中心有一塊三角形綠地將道路一分為三,綠地上植有一株分枝點很低的黃葛樹,樹形奇特,枝繁葉茂,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在道路上起到了視覺和空間分隔的良好景觀效果。
縱觀整個夕佳山民居的建筑空間布局,充分反映了古代設計者的理念和優秀的建筑設計手法,而在園林的設計上,巧妙的布置園林中水體、山石、植物、建筑四大要素,使夕佳山的園林有著豐富的空間體驗,夕佳山古民居作為川南民居典范同樣也是西蜀私家園林典型代表之一,有著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值得借鑒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