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樓子店小學,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優化語文課堂,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讓信息技術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信息技術的優點頗多,他呈現的方式有多種,像多媒體,音頻,視頻,等等。每一種信息技術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有弊端也有優點,所以在教學中也應該恰當的選擇。那么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要內容。教材要求,一、二年級識字1800 個,小學階段要學生認識常用漢字3500 個左右。由于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差,對事物關注的時間比較短暫,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整節課教學生字,念、讀、背、寫,往往是教師教起來枯燥,學生學起來乏味。于是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有選擇地設計各種與生字聯系起來的游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小孩釣魚。畫面上一個小孩在釣魚,水中小魚在游來游去,每條魚身上有一個生字。釣上一條魚,指定一個學生讀字。讀對了,魚會安然地進水桶。反之,魚就溜回水中。如教學“森”字,先由課件分別從上、左、右順次出現長得枝繁葉茂的樹木,一起涌向中間,然后閃爍成一個“森”字。在這類游戲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游戲,猜一猜等活動,不時產生一種新鮮感,增強了識字欲望,充分激發了他們的識字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認為:“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而情景又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和源泉。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樂的目的。
如教部編版四年級語文《走月亮》一課時,因為課文語言較為感性抽象,學生較難理解,比較害怕學習這類文章。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電腦制作了一個“月盤月光”的幻燈片課件,把在網上下載下來的有關月盤月光的十多張精美的圖片制作成一個連續播放的幻燈片,使學生陶醉,使學生驚嘆。同學們積極朗讀課文,并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聞、見是教師教學的前提條件,正如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傳統的讀、思、議等方法難以讓學生把握文本的重難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創設了良好的育人環境,也為開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單位時間內教學效率提供技術保障。
例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運用Flash 制作的課件,小火車順著“人”字形鐵路順利地爬上了陡峭的山坡,真實再現了幾百年前的情形,對突破教學難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講解課文中,恰當地運用錄像、電影等也可起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功效,使重點易于突破。
可見,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就能發揮它的優勢,分散難點、突出重點,為課堂排疑解難。這種效果,傳統的講解式教學顯然是難以企及的。
教學反饋是凸顯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思考、練習、拓展學用,不僅有利于知識的消化、吸收和鞏固,還能削弱學生對作業的厭惡感。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具有聲形結合的優點,能較好地調動學生視聽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習成績不斷進步上升,確保教學效果。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8》時,我利用課件設計了闖關能手,給生字寶寶找朋友的連線游戲,找找家、尋找同伴等活動,并將有趣的評價語配上音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順利闖過每一關。促使學生在短暫的時間里鞏固生字,更多的積累詞語,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總之,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是新課標必不可少的輔助教學手段。它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活躍課堂氛圍,解決重難點,而且在優化課堂效果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們要合理開發利用信息技術無窮的潛力,使之為語文教學彰顯神奇的魅力,為語文教學的旅途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