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鏡明
(廣州市從化區雅居樂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
新課程改革標準強調: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豐富以及課堂教學方式的有效創新,從而實現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預期目標。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意義,并且采取多種途徑,將信息技術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為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順利實現而服務,如此才更能提高教學的效率,同時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課程在新課程理論研究的一個熱門和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發展趨勢。在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教學活動中,教育中需要重點思考信息技術應用問題。
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標準中強調:教師應該注重對多種教學模式的運用,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將信息技術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是豐富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表現。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曾言:“充滿趣味性的課堂,能夠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鑒于此,教師應該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化思維和特征。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教學是一種新事物。而學生對于新事物的興趣較大,因而,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體而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好奇心,利用信息技術,將課本知識點進行動態知識點的轉化,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促進主動學習。相比于靜態的課本內容,動態的視頻更加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借助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利用,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發散思維,自覺、主動地投入到知識點探究活動中。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不一樣的、充滿新意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習情緒,強化思維能力,提升學習效果。靜態的知識點被多媒體轉變為了動態的畫面,這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這種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蝴蝶、建筑物、圓桌、書本封面等生活中常見的對稱圖形。在這些畫面的吸引下,學生主動融入到學習情境中,自主探究這些圖形中隱藏的內在規律,形成對軸對稱圖形相關知識點的初步認知,進一步利用有趣的教學情景,促進學生自主深入探究知識點,主動學習。
數學知識點帶有較強的抽象性色彩,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抽象的知識點進行具體內容的轉化,將數學本質淺顯、生動地揭示。降低知識點的理解難度,這對于促進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針對“圓的面積計算方法”這部分難點教學內容,大部分教師會先對學生講述抽象的理論知識,然后借助以往學習過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學習。但是,不管教師通過實踐操作還是借助教具,最多也只能分成32 份拼在一起,然而這個圖形還是不規則的,怎么能說它是長方形呢?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從教師演示的過程想到變化的趨勢,把它想象成一個長方形;可是還有一部分能力較差的學生很難想象出來。那么借助課件,我可以把圓分成64 份、128 份、256 份……,再把整個過程聯系起來,演示多幾遍,學生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圓轉化為長方形的整個過程。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功能,突破課堂上的教學重難點內容,提升教學效率,保障教學進度,同時這對于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形成也非常有利。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不僅需要全面把握教材中的內容,而且應該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搜索與課堂相關的教育資源,并且將之合理引入課堂,達到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互聯網網絡中,隱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些信息進行合理的篩選與利用,引導學生實現對課堂教師所講解知識的深度、全面理解。這同時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眼界,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曾言:“任何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自己成為一個擁有探索精神的發現者。”而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的階段,內心的這種渴望更是非常強烈。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能夠課堂的主人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發現,強化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不斷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基于新課程改革要求,將信息技術合理引入課堂,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功能。作為新課程環境下的教師,應該善于利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形象化的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