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海南 海口 570208)
語文是小學階段必須學習的重點科目,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不只停留在成績,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受益一生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做好鋪墊。現代社會在人才方面的要求日漸提高,其中閱讀是學生必須具備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為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科學創新的閱讀教學非常關鍵。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迫于應試教育壓力,過于重視學生的應試成績,并沒有依據素質教育推崇的核心素養對學生進行培養,以至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較為低效,依舊以板書式課堂傳授為主,學生機械被動的學習知識,致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打擊,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無法高效提高。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和引導,創新的閱讀教學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大多單一、乏味和刻板,采取固有的灌輸式教學,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對閱讀產生逆反心理,很難激發學生對閱讀的探索欲望,甚至產生畏難情緒,學生在課堂上專注力差、參與性極低[1]。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針對語文閱讀開展活動時,大多憑借主觀意愿去組織,很少考察學生的實際情況,并沒有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去設計教學活動,或者教師選擇的閱讀內容較為枯燥,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致使教學效率低下。
新課程改革提出要以學生為主導開展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積極正向的教學態度。首先,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以生為本,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教學。在教學設計和落地過程中,實踐生本理念,使得閱讀教學更加科學合理,真正滿足學生所需。與此同時,教師要轉變“老師講學生聽” 的固有閱讀教學形式,增加師生互動,達到信息彼此共享傳遞,讓學生對教學目標更明確,有利于增強師生感情。比如,針對《觸摸春天》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和學生相互交流和互動,如設置 “我印象中的春天” 為活動主題開展互動,在講解該課之前讓學生對春天有初步感受和認知,從而更好的融入閱讀教學當中[2]。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包含很多情境類文章,教師要重視營造閱讀情境,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體驗和感受閱讀內容,讓其在樂趣十足、活潑生動的課堂環境中調動閱讀興趣,進而積極主動的開展學習,更好的融入到課堂當中。比如,在講解《桂林山水》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般的環境感受,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閱讀內容中提到的風景,便于學生學習理解的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枯燥的文字產生好感,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索欲望和閱讀思維[3]。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必須要注重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合作能力不但能夠幫助學生融入團隊,更能增加團隊凝聚性。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的增加小組合作閱讀活動,帶動學生組成小組并以此為單位,就教材中的閱讀內容進行合作學習。學生間會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在合作探究中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也能強化學生自身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探索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科學合理的將班內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幫助學生學會團隊合作[4]。
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多互動探究,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優勢。比如,在講解《幸福是什么》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聯想,討論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并將之表達出來,實現語文閱讀思維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理念和品格。在互動的同時也要注重讀寫結合,將自己所學以寫的形式進行記錄,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語文小文庫。
在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組織學生延伸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從課外閱讀中積累自身語文知識儲備,提升語文閱讀素養。比如,教師要提倡家長多進行親子閱讀,在閱讀課外讀物中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閱讀素養,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5]。
結束語: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其他科目有所不同,閱讀教學是知識和精神的建設,增加學生知識儲備量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