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西市院上鎮武備中學,山東 萊西 266612)
初中生年紀尚小,對生命的意義還沒有深刻了解,生命教育起著重要作用。生命是一切的起源,珍惜生命才能創造一切東西、享受一切東西,領略生命的真諦。不僅要看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有敬畏之心。
首先,教師應及時對課本進行解讀,把握重點知識。初中地理教科書主要從當下時代的人口、資源、環境等作為出發點,關注地球環境。為了之后的生存,環境保護是作為地球上的一員必須做到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及時深入生存教育,幫助學生從生命的各個層面認識地理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應時刻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不破壞環境,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的意識,尊重每個生命,深入向學生灌輸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觀念。在講述《多民族的大家庭》時首先告訴學生我國民族構成情況,正確區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有什么差異,我國民族多、人口基數很大,要想生存發展下去,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現實生活中做起,落實到實處。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且還呼吁學生要保護環境,從自身做起,這樣才能達到世世代代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講述《自然資源總量豐富》這一章節時,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自然界帶給人類很多物資,如土地、石油、礦物、陽光等全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生存下去的物質。有可以再生的資源,其資源可以經過人類的加工循環使用,有很大的價值,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節約資源。有不可再生資源,用盡了就沒有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白自然賦予人類資源的重要性,不可隨意揮霍。治理環境不是一個人的任務,需要每個人內心都能一直保持治理環境的觀念,進而才能落實。
教師不僅要善于挖掘教科書中的內容,同時將教科書中的內容向外拓展,了解更寬泛的內容知識。例如,在《水資源》這一章節的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到水對人類來說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貫穿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離不開水。給學生講述課本知識上水資源的分布情況都是什么,我們國家有南水北調工程。由此可見,相對北方來說,南方水量較充足。在學習完課本知識后教師將內容延伸擴大到生活中,提問學生在解決中國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中我們可以直接參與的都有什么,以此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再向學生講述缺水地方的人民是怎么因為水而失去生命的,內容使學生十分震驚,但是這時就是進行生命教育的有利時機。此時的教育是靜默的,需要學生自身體會有多少人喝不上水,有多少人每天用水洗澡這種差距。從學生震驚的表情到進一步研討,使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加深刻。
教師可以適當開設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課程,例如氣象百科。讓學生觀看天氣預報,根據每天記錄的天氣情況,再記錄一些別的地方的惡劣天氣帶給人類的災害、損失,引導學生在極端惡劣的天氣環境下如何減少險情的發生。學生組成氣象信息小組,每天都對日常的天氣變化進行觀察。在這類課程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不同的天氣情況分別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影響,提出壞的影響應該怎么進行及時補救的措施。給學生講述天氣現象是怎么發生的,在什么情況下天氣才會變化。這些問題都是學生感興趣的點,由此引起學生的遐想能力以及應對危險的能力,教師也理應及時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演練。新課程倡導合作探究式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師對學習的干預,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能再指望著教師將知識送到他們嘴邊,而要學會自己去思考、探究,才能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教學“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時,面對如此抽象的知識,如直接進行理論灌輸,學生一知半解,難以有感性的認知。此時,教師可讓學生拿出小組準備的地球儀,引導學生認識球體旋轉,并借助地球儀去繞軸轉動,模擬地球的自轉運動,在這樣的演示中讓學生掌握了地球自轉的規律:旋轉中心是地軸。在地球自轉方向上,同樣小組之中,一人可以用鉛筆來當做地軸,一人用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其他成員進行觀察、分析,特別是將地球儀的北極、南極分別對著自己,模擬地球的自轉,觀察地球的運動規律,進而幫助學生認識到了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轉動。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了疑惑:地球一直在運動,為什么自己感受不到呢?此時學生聯想到日常生活坐車的體驗,如果車行駛很平穩、我們又無法看見車外,自然體會不到運動。同理,我們在地球上,隨著地球轉動,所以也就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了。
總之,教師可根據初中生行為習慣、思想特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地理知識,將地理知識靈活化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點滴現象,幫助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將生命的教育觀念滲透到小事中,積極擁抱時代發展、創新教學方法,構建有效教學,提升初中生地理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