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學院體育學院,廣東 梅州 514000)
健美操是一種將體操、音樂、舞蹈融合起來,追求健康與形體美相結合的運動項目。在普通高校公共課程中,健美操課程因其特有的節奏律動性、健身性和塑體性使得廣大學生喜愛有加。但調查發現,目前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公體健美操課程教學基本還是以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組合套路為主,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從而導致本課程的教學實用性偏低,在課程結束時學生只是掌握一套組合套路動作。本文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新時代體育教育的要求,對普通高校公體健美操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思考,探索健美操教學優化改革的新思路。
目前普通高校的公體課按照學期或者學年的大綱模式進行培養,只在大學一年級或者二年級進行專項選修課,而公共健美操課程內容基本是以大眾健身操第二套或第三套組合套路為主,課程內容設置過于單一,以學生成套組合動作完成質量為考核標準,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考核有所欠缺。
健美操是體操、音樂和舞蹈三者融合的一項運動。目前,多數教授健美操的體育老師因為個人理論知識的缺乏,只是將健美操單純的當作一項運動,課程教學中沒有把健美操的特性過多的運用到教學中,而忽略了其美感的傳授。只是單一地傳授動作,多以動作講學為主,忽視了健美操教學中韻律的運用,以及對學生的形體的塑造和氣質提升方面的作用。
據了解,多數普通高校中大多數學生選修健美操課程只是為了單純的拿到學分,由于學生運動能力參差不齊的緣故,部分學生在學習中跟不上進度導致厭煩心理,索性破罐子破摔,盡管老師多方面調動課堂氣氛,由于學生的消極應怠,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目前普通高校的健美操教學多數忽視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合作的學習,只是一味的注重學生動作技能的被動學習,也忽視了學生運動能力、身體素質的提高和鍛煉習慣的養成。應該以從“學科結構”向“學習結構”轉移,“人本主義”為課程理念作為新時代普通高校的公體健美操教學內容,簡言之就是注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自主需求,不是一味地重視知識結構體系,而既強調身體發展與知識技能,又重視社會適應與心理的靈活課程結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改變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健美操課程教學中由主動改變者代替被動執行者,教師角色由學習方法的引導者和向學生興趣愛好培養者來取代由學生課程成績的裁定者,從而完善和形成建立新的普通高校健美操課程體系,實現教學內容和評價等多方面不斷深化,適應課程的需要,適應市場和形式的需要。
新時代的大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活躍的思維方式,追求實用價值和求新求異已經逐漸表現在體育課的學習中,他們希望能學到一些新的東西,這就對我們的老師提出了新的挑戰?,F階段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師在健美操教學中的發展需求無論從素質上還是數量上都難以滿足,這就需要學校積極組織學校老師去參加專業培訓,加大對專業老師培訓學習的支持,同時也要求擔任健美操教學任務的教師要勤于業務和專項研究,敢于創新和發展。
拓寬健美操課程的教學內容,在課程教學內容的深度上突出可健身性、接受性、娛樂性、實用性,提高學生健美操的學習主動性,同時也能夠適應社會體育發展,打破單一的動作套路考核標準做為課程的考核方式,多方位的對學生進行肯定和考核,增加學生對動作創編能力的考核。一是要采取“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打破“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模式;二是適當將諸如健美舞蹈、踏板操等的環節作為課程的教學設計,使課程內容豐盈起來。以小組進行示范教學,讓學生從臺下走到臺上,如以讓小組成員事先自己準備一段動作,在課堂中讓小組同學帶領大家進行動作協同教學,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學校要重視體育課程的軟硬件設施建設,對于健美操課程所涉及的輔助器材如音響、踏板操、花球等要配備到位,支持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校外,運用新模式將健美操教學校內外進行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健美操賽事活動,大力支持教師的進修培訓等,為健美操課程的優化改革提供堅實后盾。
目前普通高校公體健美操課程不管是在課程內容設置還是在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本著“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思想進行健美操課程教學的改革,結合學生身心健康和時代需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各種教學資源要充分利用,從而使教學模式多樣化,同時提高健美操教師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術,積極探索健美操課程的優化路徑,促進普通高校健美操課程教學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