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中學,江西 上饒 334000)
高中生正處于身體心理都迅速發展的青春期,人生觀、價值觀尚不穩定。在巨大的考試壓力面前,負面情緒不能得到及時的教育疏導,早戀、早孕、漠視生命、甚至輕生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師應深入挖掘生物課程中的生命教育內容,將生命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每個生物教師義不容辭責任。社會應大力倡導:以人為本,關愛、尊重每一位高中生,鼓勵生命教育的研究與發展,在保障學習任務的前提下,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
生命教育是人類對自身的客觀認識,涵蓋了個人由生到死以及在這個過程所觸碰到的各個方面,簡單來說就是一門研究人生與死的本質和人生意義的教育。主要目標就是讓人類在這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社會中,學會珍惜生命、感恩生命、尊重生命。在人生過程中健康積極的發展,在達到自我實現的同時,為人類社會乃至整個地球生命貢獻自己的光芒,留下獨特的色彩[1]。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像生物課這樣與生活密切相關,更不能做到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學的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引導學生去了解生命的每一個發展階段,讓學生能夠形成熱愛生命、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優秀品質,這都是將生命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中最顯著的積極作用[2]。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當代高中生就像長在溫室中的花朵,不曾受過風霜雨雪的洗禮,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就選擇逃避,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遇到太大的壓力就不知所措。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發展前景令人擔憂。據統計全國高中生的抑郁癥患病率逐年增加,心理治療中心甚至為中學生設立獨立的門診。在生物教學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提高學生的抗打擊能力已迫在眉睫。那么針對這一困境,我們應采取哪些強有力的措施呢?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生物教師最應該讓高中生懂得的基本道理就是:我們的生命是來之不易的,應加倍珍惜[3]。從受精卵的形成開始,生命誕生面臨的挑戰比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景象有過之而無不及,成千上萬的精子當中只能有一兩個佼佼者沖破層層關口順利到達目的地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而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一個健康的嬰兒還需要經過母親近十個月的辛苦孕育。之后,嬰兒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年又是另一段小心翼翼、奮力向前的過程。這每一個過程都需要父母付出汗水和心血,悉心呵護、照顧周全。因此珍惜生命是尊重父母的基本原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品性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但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為樹立自己的威信往往居于高位,不茍言笑,師生關系難免疏遠,許多學生不敢將心里的想法告訴老師更別提關乎生命意義的探討。因此,生物教師想要將生命教育滲透到教學中首先放下身份親近學生,主動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狀態,傾聽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和諧關系。如此才能用實際行動帶動學生領悟生命的意義,熱愛生活并積極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學習中去,我想,這也是生命教育的另一種形式。
隨著科技水平的迅猛發展,現代化教學方式層出不窮。教師應巧妙利用多媒體教學直觀、豐富的特點,將生命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中。例如在講“保護野生動物”時,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鹿正在努力嘗試著站起來,搖搖晃晃邁向母親,這時,獅子發動了猛烈的襲擊,鹿群如離弦之箭瘋狂逃跑,小鹿拼盡全力想要跟上。此時,學生不禁都會為小鹿捏一把冷汗,真切的希望它能夠活下去,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忱,懂得生命的可貴。看著小鹿竟然在情急之下克服困難學會了奔跑,這樣強烈的生命力沖擊著學生的心靈,教育學生遇到困難要像小鹿那樣克服恐懼、奮力向前。學生必然從視頻中體會到生命的偉大,生存的不易。從此珍愛生命,關愛動物,不辜負自己的人生。用這種形式,生命的教育自然而然的滲透到生物教學中[4]。
“動物激素調節”一節教學中,教師如果直接的給學生介紹青春期男生女生的身體變化,學生會消除對異性身體發育的神秘感,同時客觀坦然的面對自己身體的變化,消除羞恥感、自卑感。懂得女生月經到來,男生出現遺精等現象都是在生長激素調節下發生的自然規律,就像小孩子學會說話、走路一樣尋常,沒有必要過分關注。當然,生物教師也應該告訴學生,這些變化代表著長大成熟,今后應該學會自我保護,避免受到性傷害。如此教育下,學生的責任感逐漸加強,看待生命現象更加客觀,為今后做合格的社會人,扛起祖國發展的重任打下堅實的基礎[5]。
總之,生物教學的實質就是關于生命的科學,對于擔當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重任責無旁貸。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教育學生感恩父母,尊重師長,客觀坦然的看待生命的發展變化,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樹立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本身就是對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這一課題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