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學院,浙江 臺州 317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所面臨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變得日趨復雜。在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實踐中,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出了越來越迫切的需求。對于高校來說,實行科學可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現階段我國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仍舊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使得人才培養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國高校必須要不斷推進改革創新,引入校企聯合教學模式,推進自身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創新,進一步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1]。由此可見,對高校校企聯合教學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校企聯合教學下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同行業、市場及企業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相適應,所建立起的高校、企業相互聯合的人才培養制度及運行機制。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該種模式已然轉變成現階段高校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就業率的一條必由之路。結合我國相關法規政策而言,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提高了對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視度,并推進建立了完善的半工半讀制度[2]。隨著法規政策的指引,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在越來越高校得到推廣,并切實沖擊了高校傳統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及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聯合教學下,高校應當推進對傳統人才培養理念的有效革新,由主動、密切的校企關系取代被動、松散的校企關系,設立有效針對性的教學目標,采取多樣豐富的教學方法,保證教學的實踐性及師資的復合型,依托課程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等一系列環節的改革,推進高校各專業內涵的建設,強化教學質量管理,建立與校企聯合相協調的教學管理方案。在此基礎上,還應當加強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創新,推進對教學管理流程的優化整合,強化教學管理制度、方法創新,加大實踐教學管理禮服,進一步增強教育教學工作的高效性、靈活性。
相較于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評價體系,校企聯合教學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評價體系應當注重彰顯企業的作用及參與,建立起集學校、學生、企業于一體的評價體系。一方面,應當建立完善評價體系中的評價標準及方法,在企業組織開展的教學活動中,可建立實施以企業為主、以學校為輔的評價標準,以此可有效適應相關的教學情境,并為企業人員提供有效便利,并且在高校教學工作者的輔助下,可確保評價標準方法與高等教育要求的有效契合。另一方面,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評價體系應當有效適應企業現有的評價標準及方法,以此可促進在企業實施的教學活動的評價工作。
首先,推進精細化計劃管理。高校應當結合校企聯合的實際要求,諸如行業規范、管理實踐、技術標準等,增強人才培養的目的性及教學計劃的配套性,進而促進校企聯合教學的有序開展。在此基礎上,高校還應當聘請行業專家、技術人員,結合專業實情,多專業能力、課程體系、培養方式方法等多個方面著手,建立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其次,推進課務管理的細化。在原有教務管理系統基礎,結合教材申報、數據采集等系統進行開發,構建與工學結合相配套的在線教務排課體系,以實現對選課、考務、評教等信息數據的及時更新[3]。
高校校企聯合教學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應當建設校企合作科研平臺,一方面引入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開展教學工作,為學生的畢業論文、實習等提供有力指導,并協同開展相關項目的開發研究。另一方面,高校還應當與企業協同開展教師入企業活動,調派青年骨干教師前往企業參與實踐工作,積累生產經驗,提高實踐能力,為理論教學提供實踐支持。在此基礎上,還可有效利用可靠的基礎知識,幫助企業培訓員工,以此不僅可鍛煉師資隊伍,還可促進教師將企業工作獲取的知識技能用以教學實踐,進而實現高校、企業、教師、學生各方的共贏。
總而言之,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上的優勢,現如今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高校紛紛對該種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引入。為此,高校相關人員必須要提高對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特征的有效認識,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優化健全評價體系、精細化教學管理實踐以及建設校企合作科研平臺,從多方面切入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