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南區第二小學北校區,遼寧 沈陽 110000)
閱讀課文可以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感悟作者的心情與心境,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語感,增強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各種類型的文章也層出不窮,如果學生不能掌握讀文章的方法,那么他們就難以理解文章的內涵。教師應完善閱讀課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朗讀、閱讀的興趣,促進其綜合發展。
教師若想讓同學們掌握朗讀的方法,就需要讓他們認字學詞,這是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礎的一項內容。首先朗讀的要求是發音正確、吐字清楚,低年級學生的“文字庫”還有待豐富,所以他們很有可能遇到許多自己不認識、不會讀的生字、生詞,這就需要他們認識拼音,根據拼音正確地讀出生字和生詞。其次有的字是多音字,有的字詞需要同學們在朗讀時掌握音變的規律,并結合文章的內容判斷該字詞是否需要變調或發出輕聲等。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難度較大,需要教師重點講解相關的技巧和要領,引導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以及文章內容所展現的語境了解該字詞的含義并正確地將其讀出[1]。最后教師就可以開展與朗讀句子有關的教學工作,朗讀句子的關鍵在于同學們能否正確尋找到需要停頓或著重發音的地方,語氣、語調也是朗讀過程中同學們必須重視的一項內容。為了幫助同學們掌握斷句的方法,教師需要引導他們了解每一段話所表達的內容,再結合前后文的內容判斷這句話中需要在哪些字詞后停頓,并用“|”或“/”進行標記。在同學們掌握上述三個要點內容后,教師就可以讓他們嘗試閱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發現語文的樂趣與魅力[2]。
低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有待提升,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應重視培養其朗讀能力。雖然同學們掌握了讀字、詞、句的方法,但是他們在讀文章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指導或者范讀、領讀。教師在范讀、領讀時也要融入感情,準確讀出每個字詞的發音,與此同時同學們也要認真感悟教師是如何將感情與朗讀相融合的,通過教師所表現出的情感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3]。以《開滿鮮花的小路》為例,這篇文章中富有多種情感,比如說刺猬太太在看到鮮花時感到驚奇;狐貍太太在看到鮮花時感到奇怪等,不同的情感需要用不同的朗讀方式進行表達,而同學們在閱讀時可能因為對情感把握不準確,他們難以運用正確的語調朗讀文章,這時教師就需要進行范讀:鼴鼠先生經過狐貍太太家,正巧,狐貍太太走出門。看到門前開著一大片五顏六色的鮮花,她奇怪地問:“這是誰在我家門前種的花?真美啊!”為了表現出狐貍太太感到奇怪的心情,教師在范讀“這是誰在我家門前種的花?”時注意句子末尾處的發音,即語調應“向上揚”,這也是疑問句共有的特征,這樣同學們就能了解如何正確朗讀疑問句,并表達人物感到疑惑時的語氣。
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各項具有趣味性的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分角色讀文章是同學們較為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因為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較多的故事,其中有許多的角色,這就有利于教師開展分角色讀文章的活動,同學們也愿意主動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以《大象的耳朵》為例,這篇文章中有大象、小兔子、小羊三個角色,文章還提及了小鹿、小馬和小老鼠,教師可以適當拓展課文的內容,將其余三個角色融入到文章當中,這樣就可以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活動當中,在分角色朗讀時教師負責讀旁白,六名同學分別扮演六只動物,其余同學負責對他們讀的語氣進行評價,這樣他們就可以了解自己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有哪些不足,進而在后續的學習生活中逐漸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
綜上所述,朗讀是考驗學生把握人物感情的一種方式,學生應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融入到朗讀的過程中,并使他人在傾聽時感受到人物的內心情感。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系統化的教育,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有待提升。為了培養并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需要從字詞句的正確發音作為第一階段的教學任務,將情感融入到朗讀過程中作為第二階段的教學任務,最后教師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開展趣味性的課堂活動,使他們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促進自己朗讀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