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利益多元化下的功利主義思想蔓延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課內容特別是理工科的專業課內容并沒有太高的相關度,而在獎學金評選,研究生推薦免試的時候專業課所占的學分比重遠超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自然大打折扣。同時,評價體系相對滯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結課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以論文結課,二是以考試結課。論文評分的主觀性較強,出于對學期末評教的考慮和對學生發自內心的人文關懷,大部分老師都不會去刻意為難學生,一般情況,分數都不會非常低,這正好中了普遍懷有“60 分萬歲,多一分浪費”觀念的大學生的下懷;即使以考試方式結課,題庫和考試重點也是早早被學生所熟知,很難真正考察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態度。此外,這樣的考查方式,也僅僅著眼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真正的學科素養難以判斷,評教結果相對片面化。
(二)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脫離:由于現階段高中文理分科的存在,文科生與理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存在較大差距,對于文科生來說,有了高中階段很好的理論基礎,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更像是對高中知識的擴展與延伸,有更多的興趣,掌握更高效的學習方法,也利于知識的吸收與理解;而對于理科生而言,缺乏前期良好的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對于他們來說像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對知識難于理解,也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此外,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更多的是偏重于課本的知識點,忽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在精神的升華,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更多的是在于精神的品讀,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也沒有真正融入到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校園管理,團學活動等日常活動中。
(三)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低: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不僅僅是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在于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遞給學生,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隨著對傳統教學的反思,“課堂沙龍”、“微電影教學”、“讀經悟典”、“翻轉課堂”、“紅色教育基地實踐”等體現“滴灌式教學”的活動孕育而生。這些方法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塑造力。改變了原來“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經過調研就可以看出,積極參加這些活動的人,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依然是積極分子。換而言之,這些活動并沒有真正調動“沉默的大多數”的積極性,往往是“積極者愈積極,沉默著愈沉默”。
國家領導人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筆者個人認為,實效性就是切實的效果和成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產生的切實的效果和成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青年必須堅定四個自信,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使學生了解了馬克思主義是什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使學生了解到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與自身相結合,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這些都有利于凝聚青年力量,增強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使教育真正完成立德樹人的使命。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有利于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世界、啟迪思維、塑造人格。在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各種價值觀相互交織、碰撞,當代大學生很容易受有些思想的侵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遠不如中學時代,身邊的誘惑也存在著將大學生拉近違法甚至犯罪的深淵。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明確自身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特別是通過學習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新時代的奮斗者,錘煉學生意志品格。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社會廣泛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絕不是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能就能完成的。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凝聚共識十分重要。通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在課堂上傳播好馬克思主義,對于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講好當代中國故事大有裨益。
課前:將班內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組長輪值進行;老師向學習委員下發下一節課授課內容和重難點,由學習委員下發給學生;小組成員就內容和重難點進行預習討論,并提出疑問(每組不少于此兩個問題);學習委員將疑問根據自愿原則分配給各組學生,形成組與組之間的疑問互解;同時,將無法解決的問題或班級同學極大感興趣的知識點由學習委員上交給老師;教師可將每一次課中的互動教學(翻轉課堂,辯論賽,微電影等等)按照一次一組的順序提前下發給學生,以供準備。
上課:教師對于學生疑問和興趣點進行著重教學,避免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脫鉤;教師及時展示互動教學成果,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課堂質詢環節,允許學生對于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提問;教師可根據情況對課前的小組疑問互解進行提問,以保證效果。
課后:以小組為單位以教師指定或自選的方式討論社會熱點,關注重大方針政策,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討論,可選取其中3-4 次作為平時作業;如果課堂時間充裕可以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展示;利用“慕課”等平臺加深學習,并對經典著作進行閱讀,并可以開展交流會;關于學生將思政觀念與專業課程將結合,做到德才兼備,將專業知識與國家戰略和時代背景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