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北京 102202)
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富足,對精神層次要求也逐漸提高,人們在逛街購物時不再是單純的采購商品,對購物環境也有了一定的需求,而藝術可為商業帶來更高的藝術情懷和品質,這種迫切的需求使得越來越多的商業與藝術迅速發生了化學反應。商業綜合體內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便可以看作是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形式,在購物中心飽受“同質化”詬病和電商的沖擊時,藝術品可以消除人們對購物空間的審美疲勞,既打破了藝術“遙不可及”的高度,又讓消費者在購物閑時不乏味。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商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商業項目的發展空間會受到深刻影響,因此,一個企業成功的關鍵是構建符合市場需求并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商業模式。據了解,部分商業場所的客流量有一多半以上是為了文娛活動,如影院、餐飲店乃至主題公園的消費,僅有30%左右的人是為購物而來,體驗與消費的客流量比例在不斷增長,由此可見,體驗式的消費購物模式將成為人們更加喜愛的方式。體驗式消費的重點特征在于體驗,情感消費占于首位,商業地產要想贏得市場與顧客,需要在商場環境設計中加入更有深度的體驗式消費,例如加入互動性較強的藝術品、設計沉浸感強烈的餐廳等,更需要根據項目所處地段、自身特點等做出個性化設計。
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路9 號,有一棟商業綜合體,它與傳統購物中心不同,讓藝術全面進駐,將藝術與商業融為一體,一經問世便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它便是僑福芳草地。
在芳草地,建筑不再是一座冰冷的銅墻鐵壁,而是生機盎然的有機生命體。僑福芳草地項目得益于藝術化商業氣氛的營建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的建筑空間整體像是一個藝術展廳或博物館,約有500 余件的藝術品散落在建筑的各個角落,人們可以零距離地觀賞,感受精神上的充實。具體到設計層面,大致有這么幾點。
1.四棟單體圍合出采光豐富的高大中庭,高低起伏的公共平臺、空中花園、下沉花園以及多條通向不同方向的廊橋共同組成了層次感豐富的空間,成為藝術品很好的展示平臺。
2.建筑的構造在材質、色彩上與陳列的藝術品相輔相成,體現出建筑本身的藝術性。
3.四棟樓之間的中庭在業主和建筑師的共同布置下,給這個開放性的城市空間帶來了獨特的氛圍。人們可以便捷的穿梭在建筑空間中,隨處瀏覽不同的藝術品。對于追求更高雅、藝術、人文氣息生活的人們,這里的體驗剛好迎合各種精神需求。
4.一座長度為236 米的懸索步行橋對角穿越于建筑群體與中庭間,是亞洲最長的室內步行橋,這種本不屬于建筑設計范疇的連橋卻給人們帶來了驚喜,也為藝術品提供了獨特的展示平臺。
僑福芳草地內的藝術作品總量至少在1000 件以上,有劉小東、王魯炎、曾樊志等國內大家之作,賈尼·德西、羅伯特·巴尼爾等海外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展于其中。
僑福芳草地的常設藝術品由單體雕塑、群組雕塑、觀念裝置、版畫等多個種類組成,涉及了浪漫主義、抽象主義、現實主義等多種藝術風格。它們有的以藝術組合的形式出現,在視覺與審美特征上相互連續,具有很強的敘事性;有的與周邊的空間環境緊密聯系,具備一定的引導功能。這些藝術品陳設運用在空間動線中,充分串聯起空間的商業需求和消費者的精神需求。這些有較高美學價值的藝術品,使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早已遠超了“購物”的定義,逐漸發展為一個精神打卡“圣地”。
藝術主題購物中心通過藝術、人文化的美感,吸引消費者進入商場,相比其他依舊在傳統模式上徘徊的購物中心,確實是一種開創。藝術主題的購物中心不再只是用商品吸引消費者,更注重消費者的體驗感受。正如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咨詢師劉暉說的那樣:顧客留在購物中心內,不僅要花費金錢,還要花費時間。留住了時間,才能留住消費。
體驗式業態目前在全球十分流行,而國內業態仍在起步階段。大致分為幾個階段,初級體驗模式是”購物+餐飲+文娛”,新開的商場、購物中心大多使用了這一模式,能滿足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中級體驗模式是在業態組合的基礎上,在商場的建筑設計上更具特點,提供多樣的、不同的消費模式,激發起消費者的體驗熱情。高級體驗模式則將五官感受融入其中,并以主題化形式讓顧客情不自禁的參與到購物消費中。
集中布置的藝術展覽空間給消費者帶來整體感的藝術熏陶,個性化、重量級的展覽還能給商業經濟帶來可觀的收入;分散錯落式的展品能夠舒緩消費者的疲憊感。整個空間與藝術的融合可以充分反映該商場的品味,提高顧客對該商場的認可度。
建筑藝術是體現空間美感的關鍵,但也是一種非常強調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理性藝術。藝術主題購物中心的建造通常會有宏偉的中庭,中庭內有多種空間氛圍的轉換,保證整體購物的開放性,讓消費者可以在琳瑯滿目的購物空間中自由穿梭。同時也有一定的視覺緩沖作用,可以舒緩購物空間的緊迫感,給消費者更加輕松的情感體驗,延長人們在購物時的駐足時間。功能布局的多樣化可根據自身產業內容的不同進行設計,多層次空間的運用是如今許多藝術主題購物中心所青睞的形式,餐廳不再規整的相鄰在一起,而選擇“懸浮”在空中。
如今的時代,人們更加追求物質效益的回報,各自行色匆忙,為了生計和利益而奔波。因此,我們越來越需要建設具有情感化公共屬性的空間,引導我們的交流與接觸。而藝術具有現實的超越性,有利于人們脫離物質生活的束縛,感受精神需求。增強藝術作品的交互感,將空間打造的更有溫度,更容易吸引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商機。藝術不再是象牙塔上的珍珠,而是被賦予了公共精神的藝術美感。
與大眾息息相關的藝術元素是引起消費者共鳴的情感體驗之一,藝術品的目的在于保存并表達人的生活意境。商業場所在選擇藝術裝飾、藝術展覽或藝術活動時,應更貼切大眾生活的題材或流行化的藝術形象,例如公益性的展覽活動或為人熟知的藝術家作品,其目的在于拉近與消費者的審美距離,產生情感共鳴,而非一味地追求藝術的前衛感。
隨著商品時代的發展、商業競爭的加劇,為了在迅速增長的經濟市場中站穩腳步和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將成為商業地產中大勢所趨的模式。通過對藝術在商業中的運用做出科學的、有效的調查和分析,商業發展需要在尊重藝術、結合自身條件的前提下,豐富藝術融入的形式,提升自身人文藝術價值和層次,適應現代社會多元發展要求及市場需要,使商業吸收養分,從而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