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是歷經時代淘洗沉淀后,富有重要意義的精神財富。文化能夠深刻地塑造一個民族的性格和思想,影響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在時代發展的現在,我們必須繼承和發展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并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使之能夠具備一個時代的特征,滿足社會現狀的發展需求,并推動社會朝著更加進步的方向發展、繁榮、昌盛。
民本思想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仁政思想就注重民眾的利益,要求君主要重視庶民、富民、教民。孟子繼承開拓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更清晰的政治秩序理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權力觀念、漢武帝“愛民如子”的施政理念,都體現了民本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一以貫之的重要地位。同樣的,在進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時,也要堅持習總書記所說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特別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間,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不計成本,不分年齡性別,以救人為第一要務,形成了全民抗疫的強大力量,取得了抗疫的勝利,中國速度、中國制度和中國經驗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評價。文化可以反映人民的奮斗生活,人民也可以成為文化力量的創造者。大力發展人民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不脫離群眾,不畏懼群眾,既服務人民,又教育人民。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維護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辯證的思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已經有所體現。《易傳》中提到的陰陽調和與轉換關系“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中蘊藏著樸素的辨證觀點,大智若愚、以柔克剛。在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我們也要注重辯證思維,摒棄兩極分化的思想,科學地遵循自然規律,正確地處理物質文明與及精神文明、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傳統思想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兼顧大局,理性引導,協同發展,才是積極踐行創新性發展的正確方法。同時,要仔細辨別、選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甄別出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堅持從實際出發,注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實踐的新內容,使得整個文化得以協調有序地建設。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都有極富個性色彩的精神文明生活。在世界聯系緊密,文化傳播迅速的今天,想使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就需要正確處理與各國文明文化的關系。充分認識各種文化存在的土壤和根基,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充分了解和學習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優點和特色,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和而不同的局面不能靠隔膜、排斥和取代,而是尊重、理解和學習。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他國文化的創新發展方向、現代文化載體和古今結合形式,另一方面,我們要警惕各種錯誤思潮,如民族虛無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不利于民族發展的思想。追求和諧方程,才能形成萬紫千紅、生機勃勃的文化面貌。
文化的轉換和發展需要源泉和素材,因此,要想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對其進行比較全面的搜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找到新材料、挖掘新思路,或是從舊材料中發掘整理新思想,在了解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之后,才能不遺漏、不忽略,找到共同點,發現創新點。銘文、簡牘、墓葬、典籍、考古材料等的新發現都可以補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遺產。找到之后,再對其進行分類處理、專題研究、定位定性,和我們現有的素材進行對照和比較,就能夠找到有價值的優秀部分。
舊材新用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思路,如《淮南子》一書,在過去往往被視為民族典籍,是一本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思想的哲學書目,但其實里面也蘊含著物理學的知識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如“磁石連鐵”等。《莊子》中亦發現了音律學、力學的知識,文章描述了“鼓宮宮動,鼓角角動”的共振現象,記錄了我國先人對科學和物理的發現和興趣。
經典和優秀傳統文化都是歷經了時間的淘洗而保留下來的,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文化。在世代的實踐和口耳相傳中,人們會依照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對經典文化進行個性化的闡發。用優秀文化來為該時代的社會發展需要服務。同樣的文化資源,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改革開放時期和現代的中國或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解釋方向。因此,我們可以將優秀文化的當代解釋與闡發作為文化創造性發展的切入方向。
例如在進行傳統道家的哲學研究時,人們逐漸發現現代西方的闡釋學和傳統的道家思想十分契合,道家文化對言語和思想的矛盾關系認識得十分深刻,提出“意在言外”的解釋思路,認為在哲學思想中對語言這一物質要懷抱“得魚忘筌”的態度。這樣“反邏各斯”的態度在過去和傳統的西方哲學理論格格不入,卻和現代的西方闡釋學相得益彰。此時利用東西方文化的共同性進行對比、交流和合作溝通,自然能夠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在為經典文化的注入時代特征的同時,不斷賦予和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同時,對待過去輔助封建社會統治的儒家思想,我們也可以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之結合,在闡釋時推陳出新,理解運用出新的深度,新的高度。其中大同社會的社會理想,仁義禮智的行為作風被人們再度發掘,能夠喚起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發揮文化對人的引領作用。
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這個民族的精神文明財富。文化能夠形塑一個民族的性格,影響人們的合作交往方式,影響和制約經濟的發展。在優秀的文化對民族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的同時,落后腐朽的文化也會相應地阻礙經濟、政治的進步。利于國家統一、鼓勵民眾團結的文化,我們要多多地宣傳,如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的故事就能夠被闡發出人定勝天的信心,自力更生的尊嚴。愚公移山、紅色經典等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優秀文化亦能鼓勵人們團結、振奮人的精神。
反過來,我們要警惕只重視物質利益,忽視精神需求的空心人現象,也要防止一些腐朽人心、敗壞精神的思想趁虛而入,敗壞人們的品行,沖擊基本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橫行霸道的文化氛圍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協作,使人彼此隔絕,進而使國家喪失發展的動力,社會失去和諧安定的環境。這警惕我們在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挑選和創新時,一定要牢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選擇適宜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的健康文化,避免頹廢、虛無、不健康的文化導向。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文化作為民族的共同記憶和精神承載物,有增強凝聚力,寄托理想追求的重要作用,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實現中國傳統文化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在全球化聯系緊密,時代激越變化的現在,文化創新也有重大的現實迫切性、時代意義和深遠影響。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真正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的目標,我們必須深刻領會文化工作導向和文化發展目標,積極實踐,讓傳統文化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不斷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