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對于協調北京、天津、河北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北京、天津都處在河北省的腹地,兩地的獨特歷史文化,不僅對周圍的河北區域文化發展具有影響力,還具有帶動河北地域文化向國際文化發展的作用。北京、天津作為北方最大的兩大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與河北周圍的諸多地區保持著密切的關系。無論是北京、天津的國家化大都市建設,還是一體化發展的區域戰略實施,都將京津冀地區更密切的融合起來。尤其是在北京、天津的現代化建設中呈現出了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社會發展主要推動力的趨勢,這些地區的文化發展對于河北的“非遺”保護與傳承都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非遺”文化的快速發展需要融入更深層的地域特質與內涵文化特點,同時也需要發揮出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的時尚性、流行性元素特征,推動“非遺”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的整體水平。
河北“非遺”在內的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也符合近幾年北京、天津的產業政策及發展趨勢。京津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與河北當地的“非遺”產業化探索,是互動性的戰略呼應,是具有協調作用的戰略機遇。大力發展河北“非遺”產業,也是京津冀文化經濟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民間藝術、傳統文化、建筑遺存或是其他表演技藝、制作工藝等在內的歷史傳承,都是圍繞著“非遺”體系所展開的文化保護活動,都是將分散在各地市間、鄉鎮民間的文化,藝術、工藝、傳統等聚集在一起,是對各地“非遺”進行發掘與搜集、整理的過程,最終形成系統性的區域性文化產業格局。
河北地域在近些年來也呈現出了包括重點劇種、民間藝術、民族技藝、文化傳統等在內的“非遺”申請熱潮,先后多個批次、多達數千個“非遺”品種得到了認證與保護。如何借助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對其進行創新性的保護與發展,是需要不斷嘗試的模式發展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河北“非遺”也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尤其是對很多民間劇種、雜技、戲曲、舞蹈、武術的社團與班社信息的整理,以及在劇目中對這些“非遺”精神的傳承,都對各種文化、藝術、音樂、建筑、技藝等要素在內的內容創新與形式表達,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河北省域的傳統文化品質與整體環境品質都得以快速的提高,尤其是一大批精品品種的出現與高品質作品的創作,展現出了人們的現代審美特點與文化觀念特征。
河北地區的“非遺”發展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迎來了新的機遇:
河北“非遺”的發展在京津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語境下,迎來了文化創意產業“騰籠換鳥”的發展浪潮。京津冀一體性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天津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得河北“非遺”獲得了戰略性的發展機遇,因為二者的發展不僅可以進行彼此的呼應與互動,河北“非遺”的發展,還對京津地區的文化發展提供信息、素材支撐。因此,河北“非遺”是不局限于京津地區文化發展的產業要素,還是對傳統民族文化具有支撐性作用的組成部分,能夠體現出“非遺”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元素、歷史、淵源等特點。隨著上述二者關系的強化,運用傳統“非遺”元素進行探索、研發富有價值的產業邏輯、發展模式過程中,河北“非遺”可以彰顯出獨特性、唯一性的特點,從而賦予產品獨到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
其二,隨著京津冀文化產業的一體化進程,河北“非遺”作為推動個體家庭、作坊、工作室等在內的文創產業的動力要素,需要對其中投入資源較多、利用率較高、生產績效和經濟效益都相對較好的元素、品種進行商業化運作。河北“非遺”由于數量較多、分布較廣、受眾群體較大,且實體性運營的種類數量龐大,因此可以形成一支實力較強的文化集群形態,進行專業化的合力發展,可以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的良性互動與生態發展。河北地域的傳統文化藝術都深深的植根于當地的人民生活與群眾生產中,具有很強的“鄉土”氣息。如何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借助于文化產業發展潛力,進行多種模式的發展、探索,是讓河北的“非遺”都富有生命力與活力的重要目標,也是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探索的需求。
其三,河北“非遺”的多種發展模式探索,不僅展現出多樣性的內容、形式特點,也體現出新時代環境下不同區域的人群對于傳統文化的觀念特征。河北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民族眾多,因此很多地方群眾休閑娛樂活動在內容與形式方面都體現出截然不同的表達特點?!胺沁z”的多種發展模式也為這些不同地域、各不相同的“非遺”內容發展提供了可供選擇的途徑。
河北地域的傳統“非遺”進行“活性”發展,不僅有助于將這些不同的“非遺”內容融入到當地群眾的現實生活中,還有助于將其相關的生活、生產與娛樂等內涵都融入到形式中來。對“非遺”進行“活性”發展有三個重點要素:“非遺”品種的傳承與創新、規?;鼙娙后w的存在、“非遺”品種、劇種生存環境的良性循環。
“非遺”品種的存在,是最重要的元素,具體品種的存在是“非遺”其他元素存在與發展的前提;受眾群體,需要具備一定的規模才可能真正的對“非遺”發展產生作用。缺少接受群體與熱愛群體的存在,“非遺”就很難進行傳承與發展;環境要素,則是連接前二者的必要氣氛與背景,是“非遺”順利創新、呈現與發展的重要紐帶。尤其是很多地方的“非遺”愛好者群體的存在,不僅對于地域性曲藝、劇種、表演、建筑、技藝等喜聞樂見的風格與形式具有重要影響,還都對“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最為重要的主觀基礎。
其二,在對河北地區的“非遺”進行不同模式的保護探索,需要注重創意、創新發展與受眾群體的關系。一方面,倘若“非遺”表達中的創意成分過多、失去了傳統“非遺”的既有本質屬性、特征,這種創新就帶有很強的陌生性,很難引發受眾群體的“記憶共鳴”或“情感共鳴”;反之,創意性不夠,很難具有流行元素、時尚性特點,也很難擴大既有的受眾群體規模,沒有規?;氖鼙娙后w作為生態基礎,“非遺”的“活性”傳承也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特征。因此,帶有諸多現代氣質與傳統文化價值的創新,才能基本滿足“活性”保護的發展需要。
其三,“活性”發展模式可以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形式、內涵、審美特征。共識,已經成為全球性化以來人們在價值認同方面的標志,也是文化創意產業能夠獲得全球性、跨文化品牌影響的重要基礎。河北“非遺”產業的創意性發展,不僅需要呈現出多元化的審美特征,還要呈現出中國“非遺”文化的時尚元素、創意性表達與想像性內涵特點,打造獨特的“非遺”品牌。品牌對于當地政府、機構都具有代表性、暗示性的品牌影響力。河北“非遺”進行“活性”的保護需要發揮當地政策、規定等在保障、創新、傳承方面的作用?!盎钚浴北Wo關鍵在于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融入國內外“非遺”的“活性”保護經驗與當下的流行文化、時尚元素、審美共識中去,確保“活性”保護模式能夠適應廣泛的區域文化和人群需要。
對河北“非遺”進行“博物館”式的發展,也需要針對不同“非遺”的危急、現存情況進行具體設計,需要調動包括既有資料遺存、信息數據、從業者情況等在內的各種因素進行保存性發展。這種發展模式,適宜對極端危急、不具有明確“活性”模式發展要素的品種進行“搶救性”的保護情況?!安┪镳^”的發展模式,依然可以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推廣與運用方式,來提升所稀有的“非遺”內容、形式上的完整性與可保存性水平,對既有的信息、遺留作盡可能的修復、復原與留存。
其二,采用“應用性保護”模式也可以解決河北地區的“非遺”保護中常見的“造血能力”不足問題。對于河北各地存在的各種“非遺”進行合理性運用,倡導采用既有“非遺”因子、元素激活等創意方式,可以進一步推進商品層面的創意水平。不僅可以借助于市場手段發掘出客體的經濟價值,還可以通過對其社會文化屬性的發掘與市場價值結合的方式,使之具有自我修復、持續造血的功能,從而逐漸擴大其存在與發展的“生態圈”。這種“應用型”發展模式,還可以確保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推動“非遺”從固化保護模式到應用性、激活式的保護模式過渡。
鑒于這種“應用型”保護模式的局限性以及“非遺”種類在既有信息、規模較小等方面特點,其商業化的價值會在很長時間內被局限在一定范圍內。在這種傳承方式中,對于“非遺”生態的恢復,對于斷裂的傳承“線索”對接,是“非遺”的形態與精神得以傳承的最重要收獲。在商業社會的文化和經濟都快速轉型的語境下,探索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區域性“非遺”的“應用性”傳承模式,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發展策需要,也是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河北“非遺”的發展模式各有作用,有助于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對不同的“非遺”情況進行因地制宜的保護與發展。隨著商業社會與人文環境的變遷,河北地區的“非遺”文化發展除了需要在現實中呈現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等相關的特點外,還需要在文化和藝術的創作方面展現出獨特的文化本體內涵。
其一,當前的時代文化元素除了涉及到歷史政治、社會制度、經濟體系、文化話語以及群眾情感、價值認同等元素外,還涉及到不同“非遺”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的各種要素。作為一種現實存在的民族傳統文化重要載體,“非遺”不僅代表了河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群落特征,也彰顯出燕趙之地的個性化精神特質。因此,加強對河北地區的“非遺”的認知與保護需要對河北燕趙之地的歷史與民族傳統文化基因進行呈現,也需要對其獨特的民族身份認同進行強調,起到喚醒區域民間文化自覺和民族文化自信的目的。
其二,河北“非遺”的“活性”發展模式與“博物館”模式都需要充分調動當地的各類文化資源。不同的發展模式需要采取不同的路徑與之相適應。無論是從政府、機構、社團、傳承人等層面建設而言,還是從學校教學團隊、產業市場的需要發掘層面而論,都需要針對具有主體性的受眾群體與客體性的“非遺”本體進行深入的發掘。對這些人文元素的發掘,既是開展“非遺”傳承與創新工作的重要基礎,也是對河北“非遺”中的民族精神、地域文化進行傳承的需要。這些對于地域文化、傳統藝術的發展而言,都具有代表性的樣本意義。
因此,搞活傳承人的培訓、組織與選拔,探索多樣性的傳承發展模式,進行“活性”保護模式與“博物館”式的發展模式探索,不僅能夠為“非遺”的靈動性傳承提供規?;挠^眾群體,還可以在這種圍繞主體興趣、精神需求進行傳承的模式探索中,賦予“非遺”品種各不相同的造血功能、自我發展功能,從而徹底搞活沒落于民間的各種“非遺”要素,構建系統的、活性的“非遺”傳承模式與保護體系。
通過產業化發展與政策扶持、教育引導結合等舉措實現對河北“非遺”的“活性”模式與“博物館”模式發展,也是重要的發展思路。在這個模式中,“產業”元素也表現在多個領域的不同方面。
其一,“非遺”模式探索與發展中,強化對于傳統“非遺”特質與藝術精髓的呈現,不僅是“非遺”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元素體現。無論是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規范個體作坊式的文化運作與文化市場開拓,都具有重要的“標準”性元素意義。地域性文化產業的成長壯大,對其本質特征的呈現,是彰顯“非遺”形態、精神內涵價值的基礎。盡管當前河北很多地域的文化產業發展,都結合當下京津較為流行的“非遺”保護發展趨勢,探索各種藝術保護的“活性”表達路徑,探尋不同“非遺”品種的生存之道,但對傳統“非遺”中的藝術、表演與技藝精髓都依然展現出河北燕趙之地的文化特點和現代化轉型文化特征。
其二,在“非遺”的產業化發展中,還涉及到對價值績效、價值標準、實現效率等多方面的綜合性產業考量元素。河北地區的傳統“非遺”需要踏著京津冀地區產業升級的潮流,實現快速的、可預期發展,本身就與經濟價值、績效價值、產業戰略、產業集群等諸多元素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其三,河北地區的“非遺”進行保護與發展還有下列兩方面要點:一方面,需要確保這些不同“非遺”種類的發展與受眾群體的精神生活的“同步性”,并結合個性化、具體化的需求特點,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從群體的需求視角探索“非遺”產業化發展,需要借助于成功的模式、多維的價值依據;另一方面,也要確?!胺沁z”發展過程中與受眾對廣泛性、普惠性價值取向、價格承受力進行結合,能夠確保文化產業的集群發展模式得以快速實現,從而將“非遺”內容與形式都快速的融入到受眾的現實生活中,盡快的形成“非遺”良性生態圈,獲得穩定的、可持續性發展的資源。
對河北地區的“非遺”進行發展,一方面需要結合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活性”的非遺保護、傳承模式與“博物館”式的開發、利用模式結合,在實施的工作中不斷的強化受眾群體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的自覺意識;同時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與主流文化生態的節奏,在資源整合過程中,不斷探索“非遺”的價值管理與實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