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湄瀟
(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園藝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在對現代高校校園景觀環境規劃設計原則中,不僅要能提升高校的整體形象,傳播校園文化、弘揚校園歷史、提升校園師生自豪感與歸屬感,也需要獨具特色,成為城市亮點,這就要求設計者在對校園的規劃設計中,更加注重內在文化的營造。然而在快速建設的校園的背后,往往是大學校園景觀低質量、模式化、同質化、缺乏文化內容等問題。
在現階段高校的景觀規劃中,部分校園規劃過多的追求校園功能性,而忽視了對校園景觀意境的營造,或者存在忽視校園文化內涵,過于追求國外設計理念的現象,事實上,大學校園作為學校文化底蘊與發展歷史的載體,在規劃設計中,飽含文化內涵的環境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如何融合中國古典設計理念與當代時代需求,構建獨具內涵且現代化的校園,是當前構建現代化特色校園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量的校區投入建設,許多高校在校園規劃時,由于場地大多規劃在城市市區,場地大小與經濟考慮成為校園規劃的主要考慮方向,以至于在有限的場地內,規劃設計只能更多地考慮實用性,而忽視對校園景觀空間的塑造,以至于部分高校景觀要素構成簡單,或者存在要素堆砌、敷衍的情況,片面的追求校園功能性,做種導致校園景觀效果不佳,缺少文化底蘊,校園景觀淪為校園建筑的附屬品,景觀的文化意義不復存在。
而在校園特點的構造上,隨著大面積的推進城市化進程,城市設計更多地注重大面積改造,在校園規劃中,簡約、幾何、大場地的規劃也大量出現,很多校園規劃存在生搬硬套、照搬前人設計的情況,大到建筑要素,小到植物規劃,忽視學校特色,致使學校文化缺失,導致校園規劃千篇一律,模式化、同質化現象嚴重,可以說極大地抹殺了校園的活力,失去自身特點,很多校區在高校生看來不管是南方學校還是北方學?;旧鲜菦]什么區別,四季變化差異也甚小。
在場地規劃和建筑設計上,部分高校存在盲目模仿國外校園設計,忽略本土需求,甚至盲目追求場地效果,不考慮客觀實際,無視中國文化與歷史文脈傳承與發展的情況,在對校園要素中山、水、植物、建筑的配置上照搬國外設計形式,造成場地與周邊環境協調度低、突兀,最終導致校園景觀設計缺乏美感,與周邊環境和城市底蘊不相協調。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位于杭州轉塘鎮,二期新校區建筑面積6.4 萬平方米。設計者王澍教授,校區總體規劃從校園整體環境的意境營造和生態環境保護出發,通過對校園空間中原有的自然條件進行分析,結合區位特點進行規劃布局,融合中、西方大學校園的發展模式,營造出融空間、園林、自然、建筑于一體的校園總體布局,構建出飽含中國特色的園林式、開放式的現代校園景觀。
“環境中的山水,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所以盡管象山基礎設施落后,在選址上,設計者仍舊選擇了象山這一位于杭州邊緣的大的山水環境中。新的象山校區周圍被青山綠水所環繞,計成在《園冶》中寫道“相地合宜,構園得體”,表達出人們在構建園林師,應更加注重突出自然的本色,不需要大興土木而改變原有的生態系統,而是利用多余改造。整個校園規劃由王澍一手打造,他十分注重中國傳統意境所營造的氛圍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中國傳統園林設計重視“巧于因借”,這里借的不僅是小的場地空間,也可以是大的山水環境,所以在象山校區的規劃上,設計者并未大刀闊斧地對校區進行改造,而且保留了原有場地的山形特點,在后期的山體與建筑的構建中,仍保留了山與建筑的微妙聯系,使人們能夠在建筑與自然中不斷交錯,感官得到融合。
從大的空間格局上考慮,在建筑與地形的處理上,象山校區主要是以象山為主體展開,校園南區二期工程內的建筑規劃,包括: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實驗加工中心、美術館、體育館、學生宿舍和食堂、民俗博物館,都依附校園里面的山坡而建,重巒疊嶂一般的屋頂,與山形、地形環境相契合。
在場地的規劃安排上,結合古代杭州城“一半湖山一半城”的城市格局,保留了中心的核心區象山,而將建筑桂懷在山體南北邊界,與象山構成對景關系,與其他的校園大量的開闊場地規劃不同,在象山校園規劃中,基本沒有尺度很大的廣場,也沒有鮮明的中軸線,而是從中國傳統造園思想出發,更加的自然與婉轉。
有人說“學校之初是一個人坐在一棵大樹下與一些人討論他的知識”。教學的活動場地應該是自然的,在綠水青山之間的。與此同時,計成認為造園藝術的最高標準也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就是說人造山與水不但需要如同自然山水般相輔相成,更要保留自然山水的韻味和意境。植物是構建這份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象山校園在植物的設計方面,也本著追求自然的角度出發,著重營造自然天成的校園綠色景觀效果。
在整個校園的植物景觀設計方面,整體布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景觀區,作為核心區的象山,位于場地中部,在這片區域,主要設置為自然野趣區;而緩沖區作為建筑主題與山體的緩沖地帶。場地中的特色景觀有:自然山林、疏林草坡、四季農耕等,雖然各具特點,風格迥異,但卻又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在植物種類上,突出構建本土的植物景觀效果。因地制宜地選擇鄉土樹種為主。而在不同場地上,又側重選擇出不一樣的植物,從而構建出獨具特色的植物景觀。
象山校園植物景觀的構建具有豐富的變化,在自然山體附近,使用富有自然野趣的鄉土植物,而在具備觀賞價值的觀賞區,則更多的是使用造型優美,具有韻味的植物,各種竹子、荷花、睡蓮等,到處都是美的構成元素。加之穿越山水、建筑的慢游環路,人們在校園內既可漫步,又可展覽,使校園中的場地兼具教育與游覽的功能。漫步其中,一抬頭、一回望皆如山水畫一般富有古典意味,四處皆是景,景景都有韻。
除此之外,后文中將提到的攀援植物與建筑窗框、建筑立面的結合造景,也為校園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與前期園區院落相對一致的建筑風格不同,新校園區內的建筑風格各具特色,在形態上也更加夸張多變而富有現代化建筑的特征。不同規格的建筑帶來不一樣的建筑體驗的同時,也為校園師生提供者不一樣的空間功能。建筑本身變成一種設計要素,移步異景、借景、對景、框景,這些在傳統園林中對空間處理的手法被用以這些現代建筑中,建筑不再是僅供有人生活、學習、穿梭的場地,也是一個景觀,供人們觀賞、游歷,高低錯綜的廊道,指引著人們前往不同的空間,行走在這個錯落的空間中,使人仿佛也在攀爬一眼望去可以看到的象山,通過山體和建筑感知的不斷切換,讓人感到置身于一個巨大的園林之中。
在校園內建筑與自然融合方面,象山校區的建筑設計著重與讓建筑場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場景之中,建筑融于自然。無論是建筑中水體的構建,還是不規則幾何形洞口中不斷匍匐而出的藤本植物,或者是墻面上的攀爬植物,都在訴說這個場地的自然屬性,這與中國傳統園林建造中“本于自然”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在山房建筑中,象山通過開大小不一、從何交錯的矩形洞口以營造一種框景的感覺,通過各個窗口校區內的教室走廊基本上都能直接感知到來自大自然的光線與自然的風,半室內半室外的環境,讓身處其中的人更能感知自然之美,感受不規則建筑中的自由,在這樣的建筑中,人變得不再是束縛于牢籠內的動物,而更多的成為了能在自然中自由穿梭、居住的旅人。
在建筑布局上,不斷的制造框景、對景,將建筑當成景觀來配置,讓人走進這個建筑,就如同走進一個山林,走進一個風景區。
從這個角度看,象山校區的建筑做出了中國傳統建筑現代化表達的重要突破,既保留了傳統建筑的特點,又賦予了建筑以自然的內涵,創造性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王澍常常喜歡運用自然的材料作為建筑設計的要素,他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 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通過延用傳統建筑中屋頂的構造,這些包含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歷史的時間碎片在象山校區的屋頂和墻面上重現新生,材料的循環利用,不僅發揮了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體現出設計者對生態保護的重視,更是傳統文化隨著時間與時俱進的演變,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和繼承。
在校園路徑設計中,除去純功能性的主路外,結合場地特點,設計者通過圍繞山形、水體、植物,構建出豐富多彩的路徑體驗,如峰回路轉的沿山小徑、充滿野趣的田園小徑、浪漫美麗的花林小徑等,不同的路徑又給了人們也更加豐富的行走體驗,此時的園路,除了功能性之外,又給人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活動內容,隨著季節、選擇的不同,為人們帶來不同的行走體驗。
象山校園通過傳統的造園手法與現代建筑手法的融合,構建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大學校園,更是一個現代化的風景園林,他是園林與城市融合的優秀產物,是屬于城市的園林。這種將傳統景觀理念融合于現代生活模式的園林構建形式值得我們現代設計師進行繼承和發展,無論是其中的規劃理念、布局模式還是意境營造模式,都值得我們學習,運用。
校園作為學校師生長期生活的場所,其所帶來的文化底蘊往往會對學生精神構造帶來影響,所以在對校園的規劃設計中,不能只考慮功能性構建,也應該注重文化內涵的營造。中國當代校園建筑只有與環境相結合,加之人文歷史的充實。才能設計營造出更好的場所意境。
以大學校園為代表的高校校園作為承載城市記憶與歷史的重要場所,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特色文化,而大學校園景觀規劃是現代大學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大學校園的規劃原則上既要突出學校的精神內涵,也要突出地域與文化特征。然而在當前國內的現狀中,因為各種不可抗的因素,在許多大學設計中往往更多地考慮實用性,而忽視了對有特色內涵景觀的營造。
事實上,通過運用傳統園林的空間布局和構建理念,更利于設計者在規劃時營造出優雅、高潔的校園空間,凸顯校園精神文化,在植物景觀營造時,也更應該結合學校的特點,避免種植千篇一律。
隨著現代風景園林理論規劃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設計者在對校園景觀的營造上已更加注重文化特色的構建,重視特色園區的規劃設計。相信在未來設計者對校園景觀規劃的不斷優化中,設計者能更多地結合自然生態的發展理念和傳統園林構建思想,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儒雅的高校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