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當前,人們的飲食習慣發生較大轉變,導致牙體牙髓病在臨床中更為常見且多發。牙體牙髓病的常見表現較多,包括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炎等,不利于患者的正常咬合及保存,給患者帶來較多痛苦,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1]。對此,臨床一般選用根管治療,效果較好,但術中術后亦可出現根管側穿、臺階及遺漏根管、底穿、牙根折斷等并發癥,導致治療失敗[2]。隨著研究的不斷加深,根管顯微鏡和超聲技術呈現于人們的視野中,使得根管治療技術更加精細。本試驗為了更好的分析根管顯微鏡聯合超聲技術治療對牙體牙髓病的應用效果,特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16例牙體牙髓病患者進行分組治療,意在為今后臨床診治提供科學、可靠的理論依據。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擇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116例牙體牙髓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48.32歲;病程0.5~3.6個月,平均病程1.98個月。觀察組男32例,女26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值48.34歲;病程0.6~3.5個月,平均病程1.9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試驗充分履行告知原則,全部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方法 手術前需要常規拍攝X線牙片,確定患者牙髓腔形態,根管彎曲狀況、數目、形態、位置,根尖及牙周狀況。對照組單純給予常規根管治療:局部麻醉下定位牙體根管,并測量根管長度,傳統根管預備,待根管干燥后方可選擇牙膠尖及氧化鋅丁香油碘仿糊劑進行根管填充,并側方加壓。觀察組給予根管顯微鏡技術聯合超聲技術治療:告知患者取仰臥體位,行局部麻醉后使用高速手機開髓揭髓室頂,將患牙髓腔充分暴露在視野,輔以根管顯微鏡對患者牙本質顏色進行觀察并仔細探查根管口,確定根管口位置,然后采用超聲工作尖緩慢疏通患者根管口上端,利用K型銼探查患者根管上段,明確根管方向,然后再次使用超聲工作尖順著根管方向不斷上下移動至根部,不斷捻動K型銼,上下提拉至根尖孔,建立好根管通路,采用根管測量儀仔細確定工作長度,預備根管,沖洗、再次測量工作長度,試尖,加壓填充,完成手術。注意在加壓填充操作期間需要采用熱牙膠垂直進行加壓。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麻醉時間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病灶完全消失,臨床癥狀完全改善,可正常咬合,牙周間隙正常;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病灶明顯減少≥50%,可正常咬合,基本未見疼痛感;無效:病灶及癥狀未見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72.98±14.21)min顯著長于對照組的(43.45±11.94)min,麻醉時間(22.04±4.77)min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5.23±6.46)min,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55%,高于對照組的75.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牙體牙髓病是牙齒硬組織性疾病,一般情況下,此病的誘發因素偏多,發病率高,一旦發病,可引起機體牙齒硬組織出現進行性病損,以無機質脫礦和有機質分解為主要表現,最終導致牙髓炎、根尖周炎的發生[3,4]。基于此,臨床多本著有效清除已感染或壞死的牙髓組織,完善填充根管系統為主要原則,根管治療技術被認為是當前最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5]。然而傳統的根管治療方法雖然操作步驟相對簡單,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于盲視下進行,沖洗效果欠缺等,導致成功率降低[6]。因此,臨床應積極探索,不斷追求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隨著口腔器械的不斷完善,根管顯微鏡憑借較好的放大性效果和照明條件被臨床普遍應用,該種器械可為手術帶來便利,如手術視野更加清晰,便于分辨機體牙本質顏色和變化,確定鈣化根管,從而能夠幫助臨床醫師更加徹底的將壞死或感染組織進行清除,彌補傳統根管治療的缺陷,保證較高的臨床療效[7,8]。若在此技術基礎上配合超聲技術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手術治療時間,但是也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9]:超聲技術可在聲流和空化的作用力下更進一步清除患者牙本質玷污層和碎屑,提高復雜性根管(如狹窄、彎曲等)的沖洗效果。這兩種技術聯合應用不僅可保證較高的治療效果,還可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本次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72.98±14.21)min顯著長于對照組的(43.45±11.94)min,麻醉時間(22.04±4.77)min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5.23±6.46)min,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55%,高于對照組的75.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蔣旭明[10]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根管顯微鏡技術聯合超聲技術)平均手術時間(70.6±13.2)min長于常規根管治療的對照組的(42.9±9.7)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957,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00%顯著較對照組的82.00%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11,P<0.05)。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由此說明針對牙體牙髓病患者臨床給予根管顯微鏡聯合超聲技術加以治療效果更好,雖然延長了手術時間,但是麻醉時間更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根管顯微鏡技術聯合超聲技術應用于牙體牙髓病治療中效果確切,是當前臨床理想的治療方式,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