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隱匿性骨折一般是患者通過常規的X線或CT檢查不能發現的骨折類型,但是患者存在明顯的骨折表現[1]。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存在骨折程度較輕、沒有發生明顯移位等多種的表現,患者的骨折面積相對較小,所以這會對臨床診斷帶來一定的挑戰。為患者選擇采用CT和X線進行骨折診斷是重要的影像學診斷手段,但這種診斷準確性不高,很容易在診斷過程中出現漏診和誤診,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病癥的治療產生影響[2]。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最近這幾年被廣泛應用在臨床的診斷中,能在對患者治療時發揮較高的作用和效果。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將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應用在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診斷中的價值,同時將主要情況進行如下的論述。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42例確診為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2.16±10.33)歲。本文所有患者均為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其中存在外側平臺骨折16例,內側平臺骨折14例,平臺中線踝間隆突/前、后邊緣骨折12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和認可。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存在顯著的外傷史;②所有患者均通過CT和X線進行診斷,均未發現有明顯的骨折征象;③患者受傷部位存在肢體腫脹,并且存在疼痛;④所有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
1.2.2排除標準 ①經臨床診斷為開放性骨折的患者;②患者機體和其他器官存在嚴重的障礙患者;③患者對本文不配合的;④因各種原因退出本研究者。
1.3方法 對患者入院以后選擇采用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進行骨折部位的檢查,在進行臨床診斷的過程當中,均在受傷后24 h以內對患者進行膝關節的正位、側位X線側位進行檢查。對所有患者在1~3 d內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選擇多層螺旋CT對膝關節容積進行掃描,指導患者選擇仰臥位,在掃描的過程中將電壓電流分別設置為110 kV和210 mA,將掃描的層厚設置為3 mm,并且重建層厚為1.5 mm,掃描的范圍需要參照X線平片,從患者股骨內側和外側上踝一直到脛骨骨折線遠端。將采集所得的原始數據均使用Simenz后處理軟件進行MPR、MIP、VR圖像的重建。MPR圖像重建需要從上到下進行橫斷面圖像的重建,然后由前向后為患者進行冠狀面圖像的重建,矢狀面圖像的重建則需要由內向外進行重建,然后根據診斷需求進行斜面圖像的重建,通過不同角度觀察骨折狀況。MIP和VR圖像的重建要根據人體解剖的作者圍繞著人體左右橫軸(X軸)和人體上下縱軸(Z軸)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圖像旋轉觀察,以便于能夠充分顯示患者骨折部位和形態,并且全面進行前后位、后前位、左側位、右側位、鳥瞰位的圖像觀察,部分病例要根據不同骨折的部位拍取斜位圖像,同時在鳥瞰位圖像上,在患者的脛骨踝間隆突的部位做出一條前后方的直線,并選擇該線終點做一個橫線,然后將脛骨平臺分為前外、前內、后內、后外4個象限。
需要通過兩個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放射科醫生共同閱片,評估患者脛骨平臺骨折的細節,骨折根據AO分類方法主要劃分為兩種類型共6組。分別為B型和C型。B1患者存在部分關節面骨折,為簡單的劈裂骨折;B2部分關節面出現骨折,為簡單的壓縮骨折;B3存在部分關節面骨折,為劈裂壓縮骨折;C1為完全關節面骨折,為干骺端簡單骨折;C2存在關節面完全骨折,為干骺端端粉碎骨折;C3屬于完全關節面骨折,為關節面粉碎性骨折[3]。
1.4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的骨折類型根據多層螺旋CT后處理3D重建技術的診斷結果進行診斷。比較3D重建與MPR診斷準確率。
1.5診斷標準 ①患者有明顯的外傷史,存在受傷部位紅腫,疼痛和活動障礙,但是經過常規的X線和CT檢查,并沒有存在骨折征象;②對骨折部位進行觀察,判斷患者是否有骨皮質損傷或骨小梁連續性中斷,如出現以上一項即可確診[4]。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3D重建進行檢查,共檢查出13例患者為外側平臺骨折,12例患者為內側平臺骨折,10例患者為平臺中線踝間隆突/前、后邊緣骨折,3D重建共診斷出35例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診斷的準確率為83.33%;3D重建診斷外側平臺、內側平臺、平臺中線踝間隆突/前、后邊緣骨折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MPR對患者進行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的診斷,16例患者為外側平臺骨折,14例患者為內側平臺骨折,12例患者為平臺中線踝間隆突/前、后邊緣骨折,共診斷出42例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診斷準確率為100.00%。MPR診斷準確率高于3D重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多層螺旋CT后處理3D重建技術與MPR診斷準確率比較[n(%)]
最近幾年臨床上出現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的發生幾率在逐年提高,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髓腔內血管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這樣就會導致患者髓腔當中出現出血和水腫表現,很多患者還可能伴隨韌帶等相關組織的損傷,因此這種病情會導致患者出現腫脹和疼痛等不同程度的癥狀,嚴重的對患者的肢體活動產生影響。本文主要分析通過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手段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進行診斷的價值,通過對本文結果的分析,能夠看出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對隱匿性骨折進行診斷能夠提高診斷整體效率。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診斷可以有效減少對病變部位產生的干擾和掩蓋,能夠對患者的病灶進行良好的顯示,而且能夠從冠狀位、矢狀位和橫斷面進行不同的檢查和觀察,能夠有效調節合適的檢查參數,縮短重復時間和回撥時間,獲得骨折位的3D重建,這樣就能對患者骨折的程度進行準確判斷。
綜上所述,臨床對隱匿性骨折患者通過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進行檢查有效可行,雖然對患者進行MPR的檢查能有效提升對患者檢查的準確率,但建議為患者綜合進行MPR和3D重建,以便提升整體的診斷效果。